中時社論》海峽中線飄移中

中國時報社論

海峽中線」是兩岸幾十年來的緩衝區,雖無法理基礎,但大致受到雙方尊重,因而相安無事。但中美關係惡化、兩岸關係趨緊後,大陸軍機開始頻頻穿越海峽中線,9月18、19日美國國務院次卿訪臺期間,大陸派遣37架次各式戰機飛越臺海中線,飛行員更以「沒有海峽中線」迴應我戰管人員的驅離警告。

9月20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公開表示,「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去年3月2架中共殲11戰機首次越過臺海中線,國防嚴正抗議譴責,美國也指控中共明顯破壞臺海現狀,這次面對大陸精心策畫的大動作,各方似乎默默接受了「海峽中線飄移中」的事實

煤礦坑預警的金絲雀

美國前副助理國防部長、《2018美國國防戰略》報告負責人柯伯吉,近日發表〈爲何五角大廈須聚焦臺灣〉專文指出,「蘭德公司」等權威國防研究機構設定的美中軍事衝突可能狀況中,最關鍵的就是臺灣戰事,位居「前線」的臺灣是亞太地區國家密切觀察的「煤礦坑內的金絲雀(危險指標)」。

地緣政治角度,柯伯吉評估,臺灣位居「第一島鏈」中樞地位,中共要取得「區域霸權」必先征服臺灣;而美國爲維護其既有勢力及威信,必須嚇阻、反制中共。換言之,如美中終須對決,主戰場將是臺灣,不是南海或朝鮮半島

除了亞太地區的權力結構、軍事戰略層面,對中共而言,統一臺灣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的歷史任務,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個人使命。

中共不惜對臺海中線採取激進手段具有多重目標:報復美臺聯手反中,美臺雙方「準官方」密切往來助漲臺獨氣焰,大陸透過臺海「內海化」,可宣示對臺灣的主權及領土主張;加強對臺灣軍事壓力及政治恫嚇,進行心理戰消耗戰;測試、掌握臺灣軍事因應能力,逐漸擴大海空軍的行動範圍。

以「反中」爲競選主軸的川普政府毫不退讓,在距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不到3周的情況下,連續公佈MQ-9無人機、岸置魚叉反艦飛彈高性能多管火箭系統、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及和MS-110偵照莢艙等5項對臺軍售案,其中有多項被認爲具有攻擊性,超出了防禦性質,MQ-9大型無人機更是美國首度提供外國,再度彰顯了美國以大量對臺軍售及政治動作來反制中共。

另外,「貝瑞號」飛彈驅逐艦14日從南往北穿越臺灣海峽,以及EP-3E電子偵察機繞行臺灣西南海域,也是向中共秀肌肉,展現美國的決心。

臺灣防禦空間遭壓縮

中共軍演頻頻、飛機與軍艦繞臺及侵入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以及美軍艦、軍機穿梭臺海早已成爲常態,中共進一步否定海峽中線存在,必然壓縮臺灣的防禦空間,使臺海成爲「火藥庫」。也再度證明了,在美中對抗之下,臺灣決定完全依附美國,必須承擔高度風險及代價。

臺海戰雲密佈美中臺都承受壓力,一旦發生武裝衝突,除了龐大人員傷亡、財物損失,中共領導人更將面對維護政權、國際社會壓力及重大發展計劃停頓的嚴厲挑戰。美國的兩難則是,不出兵干預,臺灣可能被統一,亞太地區權力均勢與勢力範圍重新洗牌;若派兵馳援臺灣,將是與核武大國交戰,是一場沒有把握的豪賭。臺灣則註定是最大輸家,無論結果如何,現有的政治、經濟、生活方式及生存都將面臨最大威脅。

雖然三方都無意貿然挑起戰端,但臺海現狀開始裂解,臺灣無法脫離美中加速衝撞漩渦之中。蔡英文總統透過國慶演說向中共傳達善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但這些象徵性言語已難挽回臺海情勢已越過臨界點的事實,中共全盤否定了蔡英文拋出的橄欖枝

統一臺灣是中共的終極目標,過去幾個月的發展可以看出,美國可能的應變措施對中共決策而言只是重要變數,不是決定因素,無論和統、武統,或強迫臺灣走上談判桌的「北平模式」,中共推動統一工作只會加速、加劇。

美中關係改善固然是化解臺海危機最主要的途徑,但仍無法解決兩岸間的根本矛盾與分歧。有人說恢復「九二共識」,海峽中線自然重現,兩岸領導人應負起責任提出解決方案,兵戎相見只會帶來生靈塗炭絕非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