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頭借錢給陌生人?不是你傻...是「登門檻效應」作祟
你一定聽過有人被騙的傳聞,或者你會覺得被騙的人實在很傻,如果換成自己肯定不會接受騙子的無理要求。不過,以街頭騙術來說,很多是利用「幫人幫到底」的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登門檻效應」。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普及工作委員會有一篇文章在探討「登門檻效應」,文章一開頭便舉例,你設想這樣一個場景,當你獨自在路上走着,突然有人將你攔住,向你詢問附近手機行的位置,你會迴應他嗎?你可能會熱心地爲他指路,而即使你不知道確切的位置,你可能也會禮貌地說明情況。
這個時候,對方又向你提出了一個請求,說自己從外地來此出差,人生地不熟,手機還停機了,想借你的手機打個電話,並承諾電話費一定加倍奉還。假如你已經告訴了這個人手機行的地址,你也許會想幫人幫到底,不妨先借給他打個電話。假如你不知道手機行的地址,你也許會因爲上一個忙沒幫上而感到很不好意思,決定抓住這次補救的機會。
這個人拿着你的手機,打了一個長途電話,對電話另一端的人闡述了自己的窘境或慘狀。他掛上了電話,將電話還到你的手裡,並不停地向你道謝,還不忘寒暄幾句,讓你感到十分親切。之後他對你重複了他面臨的現狀,錢包被偷,現金所剩無幾,今晚即將露宿街頭等,希望你能借一點錢,第二天等同伴到來時一定加倍奉還。
文章說,對於他的第三個請求,如果你以幫人幫到底的心理,想着他一定會加倍奉還,又一次幫助了他,那麼你的錢很有可能就這樣一去不還了。
文章指出,其實如果街頭的陌生人一上來就向你借錢,或者一上來就向你藉手機打個電話,也許你很快就會拒絕。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你一步步滿足騙子的要求的呢?這類街頭騙術,正是利用了社會心理學中的「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
▲認知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爲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別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像登門檻時一階一階地攀登能更順利地登上高處一樣,一個一個小請求累積起來,更容易被人接受。
文章也建議,如果遇到「得寸進尺」的請求,首先要仔細衡量自己給出這些幫助是否合適,辨明自己是爲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還是真的想要提供幫助,其次就是別貪小便宜,爲了別人承諾的豐厚回報而把自己的財務賠了進去。另外,要仔細觀察、推敲對方的話語表現中有沒有明顯的破綻,有沒有不合邏輯常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