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小心蔡英文路線撞牆
中時社論
中美關係漸趨可控,變化軌跡可從2021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外交部長王毅四巨頭在阿拉斯加的會談,與今年5月26日布林肯發表對中政策演說及6月10日兩國防長奧斯汀與魏鳳和、13日蘇利文和楊潔篪的會談清楚看出。
避免衝突 美對中政策轉變
布林肯2021年當楊潔篪與王毅的面,提出「競爭、合作、衝突」三要點,強調中美關係該競爭之處競爭,該合作方面合作,該對抗地方就對抗,非常直白,頗有下馬威之意。楊潔篪絲毫不假辭色,針鋒相對要求美國辦好自己的事,對抗對美國沒有好處,因爲中國挺得過來,中美關係陷入冰點。經過1年多的磨合與客觀情勢的變化,布林肯中國政策重點已改爲「自強、同盟、競爭」,仍強調競爭,但要強化國內投資並聯合盟友。
顯然美國已認知,中美競爭並非拜登4年任期就能見到真章,也不是美國一己之力所能達成,因而要增加國內投資,搞好經濟,同時結合盟友與中國長期競爭。
既然是長期的競爭,就必須建立降低風險、管控危機機制,以避免意外衝突的發生。中、美兩國防長會談、蘇楊會談與安排中的拜習視訊會談,都將有助於降低衝突風險。美國對中政策由「該對抗就要對抗」轉向避免衝突,是非常重大的轉變。
美國對中政策出現變化,固然與疫情和烏克蘭戰爭造成的黑天鵝效應有關,更重要還是拜登政府體認,中國崛起是事實,美國必須強化經濟實力並與盟友合作,才能與中國競爭。過去30年美國是全球唯一霸權,國際事務美國說了算,固然打造了全球的秩序、安定與繁榮,但也促成了中國的崛起,如今在許多領域,中國的實力已超越美國,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對美國造成不小的壓力,因而激起潛藏美國文化DNA中,既畏懼中國龍又歧視傅滿洲的複雜情結。反中情緒引領下,政壇與戰略學術界充斥着與中國對抗、遏制中國發展的政策思維,川普政府如此、拜登政府亦然。
不過,政治並非完全由意識形態主導,近來美國物價持續上揚,烏克蘭戰爭更帶動汽油價格暴漲,疊加上海疫情封城商品供應鏈斷鏈因素,美國爆發40年來最嚴重的通膨,拜登政府民意支持度因而重挫,若年底期中選舉敗選,不但拜登立刻跛腳,2024大選民主黨也可能失去政權,面臨不利內政情勢,拜登需要與中國減少對抗、增加合作,控制好通膨,因而有意取消對中附加關稅,若能在談判中爲美企取得更有利的貿易條件,或許還能對選情有所幫助。
和統優先 臺生存空間仍在
大陸同樣需要安定的外部環境,對中共而言,年底二十大是首要大事,「維穩」爲先,但經濟正面臨嚴厲的挑戰,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僅4.8%,低於5.5%預設目標,4月經濟數據更糟,消費品零售總額年減11.1%,房地產銷售額下降46.6%,更嚴重的是16到24歲青年就業問題,5月青年失業率高達18.4%,再創歷史新高。嚴峻經濟情勢下,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無不動員「拚經濟」,自然希望外部關係能穩定下來。
經過中美新一輪交鋒,對臺灣而言,美國雖重新承諾「反對臺灣獨立」,但仍不接受「臺灣屬於中國一部分」,中國也默認了美國的堅持,代表「現狀」仍將維持。考慮兩岸關係惡化後大陸「武統論」甚囂塵上,但由陸方與美方這一輪高層對話釋出的訊號可以理解,大陸仍以「和統」爲優先,「武力」爲例外,臺灣生存發展的空間仍在。
臺灣命運由美中關係決定,某種程度美中關係好、兩岸關係就好,反之亦然。自川普發動對中關稅戰與科技戰,美中關係急遽惡化,臺海亦風雲詭譎,如今美中關係出現轉圜,我們卻未見到政府相應的調整,民進黨繼續閉着眼睛對大陸胡亂揮拳。兩岸政策若不能隨着中美關係的轉圜而調整,勉強維持現狀的蔡英文路線很快就會撞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