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國運回春起手式 從故宮開始
中國時報社論
春節前夕,行政院長蘇貞昌請辭,總統府將啓動內閣調整作業,目前已決定由陳建仁接任行政院長,年後的行政院應有一番新氣象。但能否期待如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言:「一灑清吉脫塵埃」呢?關鍵恐怕就在「春色」到不到得了。新內閣真能注入讓臺灣回春的元素嗎?其實,故宮院長人選及「蘭千山館」寄存續約,就是很好的觀察點。處理得好,善意不證自明。處理不好,冰雪恐不易消融。
衆所周知,臺北故宮博物院彙集宋、元、明、清千年來累世的珍藏,是中華物質文明重鎮。這些珍品大都來自北京故宮,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爲謀文物安全,文物開始流離遷運,從北京到西南,由南京到臺灣,迢迢萬里,最後才平安存放於臺北故宮。無論是薄如紙片的宋磁、沉重易碎的青銅器…,老故宮人皆以最紮實的包裝捆裹,最謹慎的護送原則,讓古物毫髮無傷地安抵臺灣。
國寶來臺,本是歷史悲劇造成的偶然,不料卻因此避開了10年文革的浩劫。因此,當臺北故宮博物院以無微不至的呵護,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深邃與精緻時,不但站穩了道德的正當性,也讓世界知道中華文化正統在臺灣。理論上,只有具備這種認知,熱愛且能護持故宮者纔有資格擔任故宮院長,但事實並非如此。
蘭千國寶必須留故宮
吳密察以臺灣史專家身分擔任故宮院長後,行事頗多爭議。他主張將故宮博物院三類主要收藏(文獻、書畫、器物)分散三地,且支持把故宮改隸文化部,降級爲地方博物館。他又罔顧書畫脆弱易損本質,在未換取日方對等交流下,就讓顏真卿〈祭姪文稿〉及蘭千山館法書等重寶,冒險赴日展出。更輕忽文物維護的重要性,只擴編規畫研究人員名額,卻縮減實際照顧文物的職工名額,間接導致乾隆青花花卉盤摔破事件。最啓人疑竇的是,竟然主動通知蘭千山館文物所有人,告知「寄存」合約到期,請他們拿回去。
「寄存」是世界各大博物院典藏品來源之一,性質接近歐美所謂的「長期借展」,最大的風險是寄存人要求索回。至於館方主動要求寄存人把重要典藏拿回去,實聞所未聞。何況蘭千文物着實豐富並彌補了故宮珍藏多屬宮廷之偏,如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及懷素〈小草千字文〉都有文化教育上無法取代的價值。晉王羲之《蘭亭序》天下行書第一,但已殉葬昭陵。流傳臨本主要有二:一是唐歐陽詢手摹並刻石的《定武蘭亭》,一是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定武本渾樸敦厚,褚本清朗秀勁,並存故宮,實學者之幸。《小草千字文》則是懷素晚年代表作品,書法由驟雨旋風轉到古雅平淡,結構卻又千變萬化,法度具備,更是學習者的重要範本。所以蔣復璁、秦孝儀兩位院長,想方設法也要留住蘭千山館珍藏。
民國58年,蔣復璁院長知道「蘭千山館」主人林柏壽先生心悅博物院文物收藏的軟硬體條件,卻又擔心來日故宮國寶重返北平時,蘭千文物必須隨行離臺,爲留住這批珍藏,蔣院長遂開「寄存」的先例,用4個櫃子「寄存」蘭千書畫219件、古硯109方。53年來故宮借蘭千文物之力,研究及策展無數。林先生過世後,遺囑執行人辜振甫先生曾有收回之議。秦孝儀院長表示絕對會信守承諾,但希望家屬能先找到恆溫、恆溼、安全的庫房後,再辦理手續領回。領回之前,故宮仍願意代爲保管並義務協助散落在外的蘭千文物。秦院長的誠意換來蘭千文物續存故宮,還加碼收到林府第二代寄存的《華喦寫生冊》。
讓文化教育回到正軌
美國博物館界有句名言:「若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爲博物館的靈魂。」蔣、秦兩位院長在蘭千山館寄存上做了很好的示範。如何「一灑清吉脫塵埃」?就從故宮做起吧!選一位適才適所的院長,簽下蘭千山館續存的合約,讓文化與教育回到正軌,這就是臺灣2023春臨人間的起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