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政府起手式系列二:獨老南撐場 AI內閣聽指令
中國時報社論
在當選近3個月後,賴清德交出的新政府團隊名單難稱讓外界感到亮眼,更近似於一個由輔選股肱、多年班底、前朝權臣和綠營派系可信任的高階公務員所組成的一個內聚型團隊。這種組合,或有思想意志與決策判斷高度同質、共頻的特徵,遇事時固能迅速整隊,統整思想和動作;但欠缺大開大闔、不拘一格的襟懷和包容性。這恐怕也是賴清德的用人風格,加上僅有4成的得票率、執政黨還未能控制國會的先天不利所導致的局面。
卓榮泰政治形象模糊
由身段柔軟、協調性強的卓榮泰出面組閣,朝野間雖少聞惡評,但社會大衆卻也對新閣揆的形象感到模糊,不易列舉他留下的印象,這當然是因爲卓榮泰的政治資歷不完整所致。他沒有部會經驗,只當過總統府副秘書長、行政院秘書長等幕僚職位,而他在臺北市議員和立法委員的角色上,也鮮少留下讓人記憶的政績。勉強堪稱獨當一面的,只有過渡性質的民進黨主席經歷。一旦行政院長的個人政治人格不突出,憲政體制下的雙首長制精神必然澆薄。
閣揆人選既出,外界即知,日後行政院的重大決策,貫徹的就是賴清德本人的意志。所謂的AI行動創新內閣應該只是技術性的作爲,卓榮泰的角色正是「秘書長達人」的體現,也正是李登輝的名言跑腿的。AI內閣的標籤,不正隱喻着賴清德每輸入一句指令、內閣團隊就負責完成後續文章的形象嗎?這樣的閣揆不但很難成爲替總統決策參謀的治國尖兵,更像是賴清德的一副「工作手套」,體現的是賴清德對各部會如臂使指,從嚴治軍的意志。
而由與賴清德「孤鳥」風格相惜、獨派底色鮮明的鄭麗君出任副閣揆,顯有經歷練後再賦大用的鋪排。但在賴清德對美方許下不改變兩岸現狀的承諾,以及他射出的治國三箭情況下,所謂「重建國家、改造社會、洗滌人心」的「軟臺獨」方略,必定要透過教育、文化等途徑推動,一組至少將橫跨教育部、文化部、黨產會,及公營媒體資源和文化總會等半官方實體的集體行動,料將由鄭麗君以副閣揆的高度來調度和驅動。
在總統專職的兩岸、外交與國安領域,吳釗燮回鍋國安會、顧立雄以文人身分領軍國防部,加上蕭美琴於總統府內維繫臺美高層溝通熱線,則從人事佈局上釋出了「繼續遵循蔡英文路線」的信號。然而,在這一波大風吹之後,過去和賴清德不算親近的吳釗燮,所能擁有的授權和層峰信任還剩下蔡時代的幾成?這種信任關係的遞減,又會如何影響國安團隊的建言效能和跨單位整合?林佳龍出任外長,或能還給被吳式戰狼風格籠罩多年的外交部一點寧靜,但兩岸關係不改善,能扭轉正在雪崩中的外交局勢嗎?
賴清德用人格局狹窄
而第二波內閣人事所臚列的成員,不論是新潮流的資深要角劉世芳出任內政部長、看顏色辦案的法務部長鄭銘謙,還是從菊系延攬的教育部長鄭英耀,以及賴的親信交通部長李孟諺、主計長陳淑姿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全都是臺南幫、高雄幫的小圈圈,由充滿門神爭議的李遠出任文化部長,確實是意識形態爲先。一陣大風吹後就定位,亦足證明賴清德本人的政治盤算與人脈圖譜,纔是佈局的主要線索。這樣的人事佈局一如在野黨所批評,不脫「獨、老、南」的色彩,仍然是政治掛帥,派系利益優先,專業擺一邊。所謂的「民主大聯盟」不過是一句空話。
在「馬習二會」中,北京以相對緩和與彈性的論述帶出兩岸一家人的概念,號召「家裡人的事好商量」,並將中華民族的情感與思維做爲兩岸維繫綿長福祉的最大公約數,催動兩岸大交流;可惜,在內閣人事中毫無相對因應。在法理層面的「硬臺獨」選項已被過半數臺灣民意、美國加上北京所同拒的情況下,賴政權「軟臺獨」的機巧偷渡,卻仍將持續掏空兩岸共享的文化情感、歷史認知等共同精神基礎。如此的火中取栗,豈又真能毫無風險和代價?
總之,整個內閣人事充滿着賴清德的影子,也彰顯著他的意志。從憲政體制而論,民意和社會對賴清德的用人權只能接受,立法院也沒有再審的空間。但在當初6成民意並不視賴清德爲最優選的現實下,放下促獨執念,謙虛、自惕、審慎地操持國政、迴應民生訴求,纔是新政權面對有限民意授權,負起完全責任的經營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