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2024總統的格局 系列五:解決能源 提振經濟的擘畫者

中國時報社論

近5年多來,臺灣先後因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等因素而讓經濟受惠,但在順風順水、繁榮的表面下,卻暗藏不少足以致命的礁岩,這些礁岩會在未來幾年一一浮現,從產業過分集中的荷蘭病、產業與貧富的不平衡、危機在即的能源政策,到國際經貿邊緣化與地緣政治引發的投資衝擊,如果下屆政府無法妥善處理解決,臺灣經濟前進的腳步將被延緩甚至拖住。

悶經濟 能源政策錯誤

蔡政府上臺後,臺灣經濟曾經流行過一個名詞叫「悶經濟」,簡單的講就是:投資不振、薪資不增、經濟雖有增長但幅度有限,年輕人餓不死卻也賺不了大錢。不過幾年後情勢卻改觀,原因不在蔡政府有什麼偉大政策或作爲,而是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一路開打,臺商與各國企業爲了規避關稅戰及避險,讓臺商迴流、投資增加、出口也因廠商搶貨而大增。

這些現象雖然讓出口與經濟表現變好,但也帶來產業過度集中的風險。以整體經濟結構來看,過去出口大致佔GDP的5成出頭,但現在已躍升到近7成。而以產業而言,無論出口或是投資,則是越來越集中科技產業、且半導體佔其大宗,所謂的「資通訊」產品佔出口比重超過一半,遠遠高於全球平均的1成多;民間投資也是半導體佔最大宗,且年年升高。

如果要談國家經濟的戰略、風險的分散、韌性的提高,想當然爾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中,臺灣明顯把整個經濟與產業倚靠半導體,如果碰上半導體不景氣或是產業的大變動,整個經濟都會受重擊。而產業高度集中在半導體帶出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將更快凸顯與更形惡化。

蔡政府在廢核神主牌意識型態下,推動以全面廢核爲核心的能源政策,執行7年多下來,其弊病與錯誤已非常明顯。先進國家推動綠電是用以取代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但蔡政府是要用以取代原本就無碳排放的核電。事實上,看天吃飯又不穩定的綠電不能取代核電作爲基載電力,加上綠電進度大幅落後,結果臺灣越來越倚靠火電。

與此同時,要把天然氣發電增加到佔5成,專家早警告天然氣價格波動大、加上臺灣海島地形全靠航運輸入天然氣,這種結構風險過高;結果去年的俄烏戰爭引發的天然氣價格大漲與能源危機,馬上印證專家說法,臺電去年虧損2000多億、今年預估情況相同,臺電兩年就要虧掉5400多億元。蔡政府因應供電問題的方式,不是回頭檢討能源政策的錯誤,而是拚命增建火電機組以滿足需要,這種方式即使暫時避開缺電,但帶來的空污卻更嚴重,被譏爲讓民衆「用肺發電」。

荷蘭病 產業政策失衡

錯誤的能源政策讓臺灣的碳排放不但減不下來,反而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在歐美的碳關稅上路實施後,爲臺灣的出口與經濟將帶來風險。而全臺更多資源支援科技半導體,讓產業更強勢,臺灣內部的不平衡發展與所得差距更擴大等副作用都已一一出現,所謂的「荷蘭病」徵兆也越來越明顯。

再如國際經貿邊緣化危機未解的負面影響也可能日益增加,特別是在涵蓋印度之外亞洲主要國家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去年元旦起上路,臺灣被排除在外,蔡政府口口聲聲要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雖已提出入會申請,但加入仍是遙遙無期,其影響更讓人憂心。

這些彼此交纏的問題已夠嚴重了,但除此以外,蔡政府各種對經濟、產業的干預、甚至各種價格凍漲控制等,其成本與副作用會越來越大,如何退場也是一個問題,還有地緣政治爭鬥白熱化帶來的變動與挑戰,臺灣全面倒向美國對經濟與產業的風險讓人憂心。

想起過去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孫運璇、李國鼎等人擘畫的經濟發展,到今天台灣經濟仍然受其庇廕。我們未必期待下任總統能提出規模多龐大、口號多響亮的經濟長遠規畫,但至少這些已發生卻因被掩蓋而日益惡化的問題,能夠得到處理與解決,臺灣經濟與社會才能再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