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探索中俄青少年民間科普交流新路徑

日前,“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系列――情景大師課”舉辦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程。來自俄羅斯庫爾恰托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的三位專家孩子們上了一堂“種太陽科學課

這堂視頻直播課讓甘肅平涼市崆峒區草峰鎮中心小學的240多名學生耳目一新,課上邀請了中俄兩國科學家科普“人造太陽”,展現“可控核聚變”過程。來自俄羅斯與中國河南廣西、甘肅、雲南、內蒙古、貴州重慶等省(市區)的800餘萬名學生在線觀看。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跨國聯動

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維越介紹了庫爾恰托夫研究所贈送給中國的首臺超導託卡馬克裝置T-7。它讓童謠裡唱的“種太陽”變成現實。

“核聚變安全、清潔、高效,燃料主要是氘和氚,這兩種元素海水裡面多的是,可供人類使用幾百億年。”據科學家介紹,託卡馬克是目前被廣泛使用的可控核聚變裝置。現在,我國也有了自主研發的託卡馬克――東方超環。當高11米、直徑8米、重400噸的龐然大物一出場,視頻前的中俄小夥伴們發出了陣陣驚歎!

這場國際青少年民間科普交流,增進了外界對中俄兩國科技教育狀況的認知。在俄羅斯,自然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是兒童補充教育的傳統內容;通過靈活對接家庭教育,滿足多樣化的興趣和愛好,發掘兒童創造潛能,已成爲俄羅斯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在俄羅斯補充教育領域,典型舉措是在全國各地建設兒童科技園――“量子智慧家”。開展的科技教育涵蓋數學、工業機器人、納米技術、宇宙科學等關鍵學科,吸引青少年參與研究和實際應用高科技,發掘他們的科學和技術潛力。“這次交流讓孩子們收穫了全新體驗,也看到了推進青少年科普的有益經驗,並將有助於進一步擴展‘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的外延。”平安公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鄉村孩子享受一線城市教育資源

2019年6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與平安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了“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此前一年,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建軍做了一次專項調研,通過對31個省份中小學的科學課抽樣發現:有課程無教學、有教學無效能、科學與技術教育不協調等現象仍存在。經多方努力,該項計劃應運而生。

去年8月,顧建軍教授牽頭,會同多位業內專家、高級教師錄製了線上師訓課程,針對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課程的五個板塊(農業科學、智能製造、航天航空、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分別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學生引導、教學模擬等維度農村小學科技教師分享經驗,共錄製36節視頻課。基金會向有條件的農村小學捐贈科技課程、教材教具。現已在雲南、廣西、江西、河南、甘肅、內蒙、重慶、西藏、貴州等14個省(市區)1108所鄉校分批實施,培訓校長老師11826人次,捐贈近23萬本教材、6萬套實驗包,受益學生超過30萬人。

作爲項目發起方之一的中國平安,利用自身科技實力搭建了教育公益志願平臺――“三村暉”:提供線上線下整合的遠程教育,鄉村教師可以學習課堂教學技能,鄉村學生可以選擇素質課。教材配備實驗包,部分鄉村小學配套實驗室,因地制宜開展科技教學。

爲此,項目還搭建了創新合作機制,通過在線直播打破資源、條件限制,讓鄉村孩子享受更多教育資源。比如“大師面對面”,來自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的教授,線上爲孩子們講述科普知識,分享科技故事。同時積極引入各方資源,引領跨界探討。“情景大師課”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專家講解與實景展示,讓更多孩子足不出戶就能學習知識,拓寬眼界

下一步,“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將不斷智慧升級,平安也將不斷創新教育扶貧模式。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說,“一家企業,只有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命運、民族復興,才能基業長青。中國平安以實際行動詮釋‘回饋社會、建設國家’的企業使命。”

探索中俄青少年民間科普交流新路徑

放眼全球,科技創新人才對於國家競爭力的作用越發凸顯。以“科技+教育”方式,邀請中俄兩國科學家科普“人造太陽”的情景大師課,作爲致力於中俄青少年民間科普交流的創新形式,也成爲“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響應中俄科技創新年的重點舉措。

在大師課現場,小朋友們提出了各種腦洞大開的問題,科學家與孩子們積極互動,耐心解答。課後,兩國青少年相互贈送禮物,並結成跨國“學科學”對子,他們將在以後的學習中攜手進步。

“俄羅斯特別注重兒童早期能力識別與培養,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鑑。”平安公益基金會相關人士表示,在中俄科技創新年及新冠疫情防治全球化合作背景下,“情景大師課”是中俄青少兒民間科技交流的一種有益探索和路徑創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將更堅定做好國內青少年補充教育,尤其是促進鄉村學校科技教育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