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十年前一個冬夜,我站在窗前雪花飄落,突然頓悟我要找的答案火星上,我就申請了德國的博士後職位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但我的導師衛星堅定地支持了我。今年5月20號他走了,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天文地學領域獲獎人魏勇說。

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征程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啓德寄語道:“我們必須樹立更高的科研志向,做出更多從零到一的原創研究成果,同時要推動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普及科學知識。”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教授說,“科學研究對我們去克服現 在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極爲關鍵。但當我們環顧周遭,會發現對科學的支持,尤其是對年輕科學家的支持,尚難以令人滿意。因此,對年輕科學家早期科學研究的鼓勵,顯得尤爲重要。”

在這50位年輕的獲獎人看來,科學研究是激動人心的,同時也是充滿挑戰的。“科學探索獎”給予他們的鼓勵和資助,毫無疑問將會增添他們在科研“無人區”裡繼續前行的勇氣

“於我而言,科學探索不僅充滿理性客觀,更蘊藏着無窮盡的生命力量與魅力,猶如呱呱墜地的嬰兒。當你爲它傾盡全力、堅持付出時,它也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迸發出盎然的生機,帶給你驚喜。”信息電子領域獲獎人黃芊芊談道。

“幾年前,我根據一個想法在國外申請一項資助。面試時有一位國際著名的科學家給我提了非常尖銳的問題:多少年以後才能做出來?因爲她認爲我們很可能做不出來。而聽完這個問題,我卻很受鼓舞。如果很多人都認爲做不出來,這個方向也許真的值得去嘗試。”生命科學領域獲獎人朱聽分享道。

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掙脫現實生活的“引力”,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正是“科學探索獎”設立的出發點

據瞭解,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爲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而在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第二屆評獎工作堅守原始的定位,在所有原則的落實上,都做到了不斷優化和完善:獎項申報‘不唯出身’的原則得到有力貫徹,‘面向未來、聚焦青年’的定位得到很好體現,評審的迴避制度收緊,良好的評獎風氣得到維護。”“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錢穎一表示。

今年,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

據瞭解,“科學探索獎”在評選過程中重點關注四個因素:獨立性創造性變革性可行性。相比起過往的研究成就學術地位,評審委員會更看重申報人本人及其研究方向的未來潛力,鼓勵自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