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區域外交政策--南亞諸國會被芬蘭化?

▲南中國海的仁愛礁。

蔡育岱 譚偉恩

外交政策經常有「說一套,做一套」的情況;有時官員話語堅定,但身段柔軟,有時卻口蜜腹劍,笑裡藏力。無論如何,瞭解國家外交政策必須要聽其言後觀其行嚴正外交辭令或是會晤上的謙功有禮都不足以用來斷定一國真正的意圖。實踐上,國家多半是有多少權力做多少事,決策者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深怕一個不慎斷送了自己國家的利益

以中國的區域外交爲例,2013年10月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總理李克強出訪南亞五國,宣揚中國的「睦鄰外交」有助於建立和平穩定的區域環境。習近平並在印尼發表「攜手建設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時指出,中國希望與東協國家建立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創一條「海上絲綢之路」(maritime silk road),試圖藉此倡議緊密連結中國與東南亞國家。

不過,約莫同一時間,北京當局立場強硬地宣稱自己在區域海域的各種權利,導致不少東亞國家對中國的崛起難以放下戒心。舉例來說,2013年11月中國針對東中國海防空識別區主張,深化了它與日本在釣魚臺列嶼的緊張情勢,而過去兩年內中菲南中國海持續的對峙或準軍事衝突,也顯示中國對於南中國海爭端水域的立場和企圖有效控制此區域的野心

依據學者Robert Kaplan的觀察,南中國海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宛若加勒比海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對於美國的重要性。這片水域連接着太平洋印度洋的貿易互動,如果中國可以成功在這個區域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就有很大的可能取代美國成爲區域的霸權。爲了達成這個目標,中國的區域外交必須要以兩手策略來操作,一方面透過「睦鄰外交」減少區域國家對其涉足東亞事務的掣肘,一方面在實質上將東南亞國家儘可能地芬蘭化(Finlandization),即以其日益強大的經濟力量讓東南亞各國政府在與中國互動時面對類似過去沙皇俄國向北歐諸國所施加的政治壓力。簡言之,兩手策略的真正戰略價值是,形式上維持東南國家的面子,但檯面下這些國家依循由北京主導的區域秩序

解放軍可能要建造081型兩棲攻擊艦,上面可載運直升機。 (圖/翻拍自大陸網站)

論者認爲中國的區域外交政策存在明顯的矛盾,它既要與鄰國維持友好以穩定區域環境,又在領土糾紛上表現強硬,甚至是具有攻勢的舉措。如此難以調和的外交手腕不可能幫助中國成就主導區域事務的霸業。事實上這樣的觀察只說對了一半;中國的區域外交的確有其矛盾的本質,但這種矛盾是刻意設計出來的兩手策略技巧。表面看似難以並存的合作與衝突,其實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甚至是調和。

中國亮眼的經濟表現,還有廣大的國內市場,讓許多國家無法不與中國往來;更精確地說是許多國家的產業迫不急待地轉投資和設法進軍中國市場。各國對於中國經濟上的依賴成爲北京當局在外交上的籌碼;換句話說,領土爭端不見得要用軍事力量來解決,經濟制裁已經成爲中國遂行其國家利益的一個有效方法。

至於中國開始採取強硬立場的作爲,只是在傳遞自己有能力面對最壞劇本訊息給那些具有干涉能力的西方國家或其盟友,藉以嚇阻這些國家切勿輕舉妄動,其外交上的警示用意大於實際動武之意圖。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副教授;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