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美國對臺政策「烏克蘭化」了嗎?(周文星)

因應兩岸情勢變化,美國對臺政策因其內在結構性侷限,只是也只能呈現出部分「烏克蘭化」趨勢。(本報資料照片)

以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爲標誌,持續多年的俄烏衝突快速升級爲戰爭。這場戰爭對美國政府、戰略界、輿論界都構成了重大、直接的衝擊,不少學者專家聲稱美國對臺政策正走向「烏克蘭化」,即美國致力於將臺灣地區打造成下一個「烏克蘭」,作爲持續制衡遏制中國大陸的籌碼。但根據我的持續觀察,美國對臺政策因其內在結構性侷限,只是也只能呈現出部分「烏克蘭化」趨勢。

戰爭爆發至今一年半以來,美國對臺政策「烏克蘭化」表現多個方面。一是對總統個人認知的衝擊。拜登在俄烏戰爭後先後兩次公開提及美國「軍事保臺論」,這絕非偶然。二是美國戰略界「保臺派」進一步強化了其有關美軍「保臺」的立場,呼籲維持臺海關係總體和平穩定的「維持現狀派」的影響力遭到削弱。此外,各大主流媒體都密切關注歐洲戰爭,呼籲美國爲「民主」而戰、明確「保臺」。更重要的是,在烏克蘭危機升級、中國大陸對臺「威脅」加劇的認知衝擊下,美國行政與立法部門在臺灣問題上加強合作,以戰略清晰爲主基調的調整步調日趨一致。例如,拜登當局和國會都敦促美臺密切觀察俄烏戰爭進展、主張美臺加強各層面尤其是軍事安全接觸、注重將烏克蘭戰場的成功經驗(包括加強與盟友的政策協調、對臺出售和製造便攜式不對稱武器)運用於臺海衝突情境,爲應對潛在的臺海危機制定因應方案。

儘管俄烏戰爭爲美方加速調整對臺政策提供了某種契機,但戰爭對美國對臺政策的影響仍是有限的。首要侷限是美國對臺政策內在的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其對臺政策思維仍難以完全擺脫(無論多麼空洞化的)「一箇中國」政策的侷限。此外,美國對臺政策調整也面臨其他因素不同程度上的掣肘,例如美國府會和民主共和兩黨在涉臺核心議題上仍存在分歧,更趨理性務實的戰略界和輿論界人士反對將臺灣問題「烏克蘭化」。就此而言,美國根據歐洲戰場對其對臺政策進行調整是有限度的。

(作者爲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研究員)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