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名:廣州居首 北京第八

作爲首都,北京生活質量如何?近日,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和首都經貿大學聯合發佈首個《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報告》。調查顯示,受“生活節奏快”、“環境壓力大”等因素影響,在30個省會城市中,北京名列第八,遠低於同樣是超大城市的廣州上海,也排在呼和浩特石家莊等城市之後。

廣州塔的頂部籠罩在雨霧中(5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勇奪第一:廣州城市生活質量最高

據報告調查的課題組有關負責人介紹,“生活質量指數”由一系列客觀指標主觀指標加權得出。主觀指數包括收入、生活成本、醫療保障、生活環境、生活節奏及生活便利程度滿意度;客觀指數包括人均財富、通貨膨脹率、綠地面積、恩格爾係數等。

爲什麼是廣州?在全國30個省會城市排行中,廣州擊敗北京、上海,生活質量指數躍居全國第一,引來諸多專家市民圍觀”。

生活成本比北京、上海等城市低、借力亞運治理“城市病”卓有成效、珠三角一體化助推……專家表示,廣州確實有成爲第一的理由,而老百姓對此的爭議亦說明廣州的生活質量仍有提升的空間。

“廣州躍居全國生活質量指數第一,歡迎大家來做客。”有市民在微博上發出這樣的邀請。

比心態“不比爹,不比財,生活簡單”

“原來廣州生活質量這麼高,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報告》的發佈,讓不少市民更加留心身邊的這座城市。

廣州生活質量指數全國第一,卻引來不少專家和市民“圍觀”與一番爭議:爲什麼是廣州?我們是不是“被幸福”了?面對爭議,有不少“粉絲”和市民自發爭相替廣州這個城市生活質量的“新科狀元”找答案:

在網友許劍虹看來,廣州躍居第一,最大的因素是這幾年廣州治安好轉,“加分了”!

海歸“USMBA”表示,廣州生活質量最高不奇怪,回國後不少從其它地方來的朋友都大讚廣州。“這是一個低調、友好、包容的城市。”

有市民對廣州的這個“第一”做了一番幽默解讀:“這裡不比爹,不比財,不比文憑,生活簡單,工作快樂。”

“按這樣的算法,排第一併不意外。”節目主持人馬志海在微博上這樣寫到。

他表示,在省會城市中,廣州的房價是一線城市中最低的;媒體發展較爲成熟;廣州的生活相對寬鬆,窮有窮活富有富過,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省省情調查與對策諮詢專家胡剛說,一些老百姓對廣州的全國第一併不“買賬”,也充分說明了廣州在生活質量上還有提升的空間。

比成本生活較便利 費用相對低

“在我的印象裡,廣州還是第一次在類似幸福指數、生活質量等的全國評比裡面拿到第一。”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說,很多人對廣州生活質量躍居全國第一感到意外,但是仔細分析,廣州確實有成爲第一的理由。

在彭澎等諸多學者看來,廣州更大的優勢在於從住房到吃穿用費用相對低,而生活便利等水平又是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看齊。

國家統計局廣州調查隊資料顯示:去年廣州市民在衣食住行上的消費價格總水平全部下降。而今年4月份,廣州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5.2%,比4月份廣東省CPI同比指數低0.3個百分點,比4月份全國CPI同比指數低0.1個百分點。

“我們的住房焦慮感沒有北京、上海那麼嚴重。”彭澎特別強調說。

中國社科院去年發佈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0―2011)》作橫向的城市間房價比較:廣州去年房價泡沫指數低於30%,在35個大中城市中位列第23位,低於一線城市和一些二三線城市。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縱向比較,2007年下半年至今的4年時間內,除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房價呈上漲態勢外,其餘時間廣州房價保持平穩或呈平緩下降的態勢。今年5月的一手住宅價格12477元/平方米,與2007年10月的房價11574元/平方米相比,僅增長了7.8%,而這期間,廣州的GDP增長了56%,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48%。

比治理“亞運給廣州加了分”

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一樣,廣州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城市急劇擴張後,也出現了環境質量下降、人文氣息減弱、交通擁堵、公共服務不足等工業化、城市化病症。

“城市病”成了城市居民欲罷不能的心結。城市生活質量排座次,背後是城市生活質量與治理“城市病”的互掰手腕。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不無擔憂地說:儘管目前廣州暫居首位,但是隨着人口、物流的增加,廣州可能會步北京、上海的後塵,讓位其他後發城市,廣州不能停步。

“亞運給廣州加了分。”根據胡剛的觀察,從亞運會出發,廣州正在破題城市病、提升城市生活質量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以迎辦亞運會爲契機,廣州通過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創造宜業宜居的優美環境,舉全市之力開展以水環境、空氣環境、交通環境和人居環境爲重點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廣州的城市建設加快了5至10年。這意味着市民提早5至10年享受到了城市建設現代化的成果。

如今,市民明顯感覺到廣州的公園綠地多了,漂亮房子多了,藍天白雲多了,違章建築少了,“髒亂差”黑點少了,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排名第二:上海穩住靠前位置

上海,作爲中國大陸第一大城市;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上海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上海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最大的工業基地。

上海浦東高樓林立(2010年4月16日攝)。 新華社發 井韋 攝

有超過2000萬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區,上海又是一座新興的旅遊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衆多的歷史古蹟。如今上海已經發展成爲一個閃耀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並致力於在2020年建設成爲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上海還是2010年世界博覽會舉辦城市。穩住靠前的排名位置也不足爲奇。

排名第三:南京人怎能不幸福?

近3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並沒有出現與之相對應的“生活質量滿意度提高”。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連城認爲,經濟增長背後存在“兩大反差”:一是高速的經濟增長與居民生活質量水平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實際生活質量與居民主觀感受存在反差。張連城表示,通脹率高,高房價、社保水平低,生活節奏快,是致使主觀滿意度偏低的關鍵因素。爲此,在繼續保持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收入分配方式的轉變,包括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等,是今後最重要的任務。

此次位列三甲,南京當之無愧。 這廂還未從09年當選十大幸福城市的優越感中走出,又在煙霧瀰漫中一腳邁入了城市生活質量第三的行列,這對南京人來說是怎樣的一種“自豪”感?

遊客在南京中山陵參觀遊覽(資料圖片,2011年3月12日攝)。 新華社發  王新 攝

南京爲什麼能在全國30個省會城市中排第三?首都經貿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連城詳細“揭秘”了南京排名第三的背後——

具體來說,在“生活水平”這一指數上,南京排在第七,這是綜合主客觀兩項的指標得出的;其中單純的主觀滿意度則排在第23。

同樣,其他指標中,南京的“客觀指標”得分都比較靠前,但“主觀指標”成績並不是很出色,比如:在“生活改善”指數上南京客觀指標是第5,主觀滿意度是20位;“生活成本”南京客觀指標第5,主觀滿意度第22;“生活環境”指數上,南京客觀指標第4,主觀滿意度第14位。

“我們把所有各項得分平均後,總的生活質量分數,南京排在了第3位。”張連城說。

那麼,爲什麼南京的多項主觀分數並不高,但總分可以高居第三呢?對此,張連城認爲,南京客觀數據指標上大多是高分,所以很“拉分”。對於記者提出的“爲何南京分項數據多在第5位,但總指數能衝到第3位”這個問題,他表示客觀分數佔到六成,所以南京總排名就“衝”上去了。

但也有不少網友指出,這個“平均分”很難把南京拉到第三名的好成績,畢竟主觀分多在10名開外。“或者一個可能就是:主觀分排在前10位的都是像烏魯木齊西寧武漢哈爾濱這樣總體排名相對靠後的城市——否則根本解釋不通啊!”

但對於種種不解,課題組方面卻未給出進一步詳細說明。

南京奧體中心、總統府、中山陵和雞鳴寺

南京比較拉分的項目是啥?

對於“南京排名第三”這個成績,張連城告訴記者,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幾個大的城市比較下來,南京確實也有比較好的“表現”。

他給記者舉了例子:像在“生活改善”指數上,南京比上海、北京都要高,“我們採用了國際通用的指標,比如生活改善,就包括了人均消費,人均財富增長,恩格爾係數,醫療保健支出比等等方面,都考慮進去了。”

在“生活成本”上,涉及了房價、通脹率、漲價等。在這一項指數上,南京排在第5,遙遙領先於北京的22位,也領先於上海。

張連城表示,他多次來過南京,對南京印象不錯,幾項指標都靠前,也驗證了他的印象。“當然,我們這個報告今年第一次發佈,只有當具備了一個時間動態時,才更能說明問題”。“南京排名可能高一點點,但另一方面的意義也在於:希望南京今後更努力。”

南京第三,市民怎麼看?

趙小姐 24歲,南京某翻譯公司職員,趙小姐認爲論生活質量,南京的排名有點高,“但如果評生活舒適程度,南京進前三名我感覺還比較正常”。

趙小姐學的是英語專業,畢業後獨自一人來南京闖蕩,現在在一家翻譯公司工作,由於專業對口,工作壓力不是很大,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收入我還算滿意,但南京房價高,幸福打可折!”

趙小姐希望:如果房價再低點“什麼排名,南京我都選第一!”

王女士45歲,南京某大學教師,王女士覺得南京排第三還是比較正常的,“我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有自己的房子和穩定的工作。“我弟弟在深圳生活,像陀螺一樣”。王女士家住漢中門,天天坐地鐵上下班,“南京地鐵建得沒話說,非常方便。”

銀川一景

西部城市代表:銀川、呼和浩特

此次銀川、呼和浩特兩大西部城市榜上有名,分列第四、第五,既在意外之中又在情理之內。

銀川取得這樣的名次,與舒緩的生活節奏有關。記者從報告中看到,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中,銀川生活節奏一項得分48.68分,排名第一。居民生活改善指數排名第二,生活水平指數列第九名,生活成本指數排名倒數第二。

6月8日,市民在銀川市海寶公園湖邊遊玩。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銀川在近年建設中,將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一倍,達到106平方公里,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塞上湖城”魅力彰顯,城市品位顯著提升。

同時突出完善城市功能,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實施了海寶公園、森林公園等一批園林綠化項目,年均新增綠地300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達8平方米。完成銀西防護林工程7066公頃。加強湖泊溼地保護,以艾依河、北塔湖爲重點的水系建設全面實施,閱海、鳴翠湖、寶湖被命名爲國家溼地公園,城市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狠抓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先後榮獲全國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自治區園林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稱號。“唐徠渠環境綜合整治”、“銀川湖泊溼地恢復與保護”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5月22日,呼和浩特市一位小朋友在青城公園玩耍。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

呼和浩特繞城公路

2004年 國家旅遊局正式命名呼和浩特市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0年5月27日,在湖北武漢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上,呼和浩特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正式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青色之城”呼和浩特入選榜單其實也是實力之選。

第八:北京 6月11日,幾名少年兒童在北京正陽門城樓下滑旱冰。新華社發  胡慶明 攝

排名第八的北京

調查結果看,在30個省會城市中,生活質量指數得分55分以上的城市有15個,超過平均分54.49,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廣州、上海、南京,北京名列第八。分區域看,東部城市生活質量客觀指數高於西部,但主觀滿意度低於西部,這被認爲是北京綜合得分較低的原因之一。

以銀川和北京爲例,銀川的生活質量總指數排名靠前(第4名),與其舒緩的生活節奏(48.68分,排名第一)有關;而北京的生活質量總指數排名靠後,與其超快的生活節奏有很大關係(38.03分,排最後一名)。

同是超大型城市,廣州、上海排名靠前,北京爲何低這麼多?報告撰寫者直言,北京的環境質量明顯落後。

受訪者的主觀感受佔據40%的權重,很大程度上會左右整體結果。比如西部大開發後,居民生活質量改善較快,居民滿意度較高。而在“生活成本滿意度”方面,上海和北京得分分別排在第20、25位,主觀指數排在第28、29位,生活成本較高。

城市生活質量指數表

第六:合肥  5月18日,合肥市義城街道農民鄭芳(右)和孫桂蓮帶着孩子在濱湖康園一期裡觀看小區環境。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看數據還是聽口碑?

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等政府績效評價指標之外,出現這樣一個由第三方機構發佈的關注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統計數據,無疑是件難得的好事。讓人民自己來評價自己的生活狀況,評價政府的工作成績,更是一件具有“吃螃蟹”效應的創舉。

但這些意義並不能替代我們對評價結果的客觀分析及冷靜思考:在這份由“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共同組成的統計報告裡面,爲什麼主觀、客觀的評價結果會差別如此巨大?還有,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各佔一半的權重,是不是合理?在數字和口碑之間我們有沒有必要做一箇中庸選擇?

排名第七的石家莊。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路與體育大街交叉口立交橋

主觀指標遭質疑

我們看到這個統計的主觀指標報告採取的是“網絡調查”的方式,作爲信息時代最低成本的一種調查法,這種調查勢必影響調查結果的精準性,其數據來源的客觀性、公正性和科學性值得我們懷疑。

首先,網民們的參與人數是極其有限的。據瞭解,共有五萬多網民參加了調查,相對於一個數百上千萬人的城市來講,這些主動參與調查的“網民們”只佔了不到人口千分之五的數量,它們是不是有足夠的代表性,值得懷疑。

我們知道,在同一座城市生活的不同行業、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他們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感受完全不同,而網民只是其中的一類人羣,有的屬於小資,有的屬於憤青,更有大多數對城市生活質量具有發言權的居民們,可能由於從不上網或很少上網、再或者上網之後沒有投票,而被排斥在了意見表達的平臺之外。

其次,網絡這個虛擬環境畢竟不同於色彩紛呈的現實世界,由於不公開的隱蔽性等特點,網民們在網絡上的表現往往容易情感衝動,甚至於行爲偏激,他們對一件事物的看法,非常可能採取極端化的手法,比如某城市因爲房價太高就被網民們給拖了“嚴重的後腿”,而另一座城市則可能由於社會治安問題而被網民們“一票否決”。再比如,如果恰好有哪個網民剛剛在這座城市被人涮了一把或者丟了個包,這樣一個調查平臺也許就會成爲他泄憤的工具,如果沒有網絡軟件技術的嚴格把控,這位網民不斷重複點擊調查選項以強化他的意見主張,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因此即使這個城市的整體社會治安案件發案率正在下降或改善,也極有可能被網民們戴上一頂“治安很差”的倒黴的黑帽子,如此這般所得出的主觀數據的科學性,自然不能不讓我們產生懷疑。

一個城市是否有競爭力,不僅僅體現在它的經濟指標等硬指標,更體現在市民的生活質量等軟指標上,可是人們的生活質量究竟應該由誰說了算呢?在數字和口碑之間,我們究竟該如何抉擇?實際上,統計就像一面鏡子,其簡單目的是爲了指導各個地方政府對症下藥,以採取更好的方式去規劃、發展、治理好本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因此主觀指標也好,客觀指標也罷,如果不能真實地反映出該地區的基本生活質量狀況,就可能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等產生錯誤影響,也失去了其統計以及發佈的意義。

第九:長春  5月17日,遊客在長春市長春公園內欣賞盛開的鬱金香。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讓城市回到生活“原點”

當廣州悄然登上生活質量指數排行榜首的時候,一些市民並沒有感同身受,有的說自己“被幸福”了,有人爲自己拖了城市生活質量後腿“感到抱歉”。

城市生活質量指數的對象是城市,而對幸福的觀感指向城市裡的每位市民、每個家庭。在這個意義上,城市生活質量指數報告並不能完全涵蓋身處城市母體裡紛繁複雜的個體現實情況,也不可能100%準確地進行記錄和描述。因此,有市民對“生活質量指數”提出疑問,這並不奇怪。

第十:福州 5月18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第八屆中國福建商品交易會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攝

毋須諱言,“城市病”不僅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成爲沉痾,更在向二三線城市蔓延。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入托難、就醫難等諸多問題嚴重困擾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曾經的水鄉不再,曾經的田園不再,陌上花開的時節,堵在路上的人們早已沒有了“緩緩歸”的心境。

未來的路仍然很長。不論是城市管理者還是城市居民,更應該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事關幸福的細節,而不僅僅是盯着考覈指標。

讓每一個人都共享一座城市的幸福。我們期待着這樣的場景。

附表:生活質量指數排名前十位

廣州 64.07

上海 60.05

南京 59.49

銀川 58.23

呼和浩特 57.61

合肥 56.42

石家莊 56.27

北京 56.23

長春 56.01

福州 56.00

排名後五位

哈爾濱 51.54

武漢 51.36

太原 50.67

西寧 50.11

烏魯木齊 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