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產能過剩”,實爲打壓中國(望海樓·看清“中國產能過剩論”背後的真企圖⑤)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 邱海峰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5月16日 第 01 版)

美國一些人士近期拋出的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看似經濟概念,實爲虛假敘事,目的在於遏制打壓中國產業發展,爲自身謀取更有利競爭地位和市場優勢。

在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依託龐大國內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通過市場充分競爭和技術迭代創新,形成綜合性競爭優勢,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爲代表的“新三樣”在全球市場受追捧,去年出口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增長近30%。這些優質產能加快出海,推動全球綠色發展,爲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但美國一些政客無視事實,使勁鼓譟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爲打壓中國編排新說辭,用心險惡。

不難發現,美方這種亂扣帽子行爲是典型的“雙標”。當美國芯片、農產品大量出口時,他們說這是在爲國際市場提供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到了中國新能源產品出海時卻變成了“過剩產能衝擊世界經濟”。當說起應對氣候變化時,美國認爲新能源產能仍然不足,而談到中國新能源產業,又指責這是“產能過剩”。

“雙標”背後是“見不得人好”和“照我說的做,別管我怎麼做”的無理行徑。這些年,中國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發展新優勢加快形成,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不斷向上遊躍升,這讓美國一些人坐不住了,面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興起,他們跑不過就“下黑腳”,捏造“中國產業政策扭曲全球市場”“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將破壞全球貿易體系”等歪論,並對中國製造聯網汽車開展國家安全風險審查,進一步提高對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等產品的關稅,阻礙中國新能源產品正常出口。

這些人在乎的真是“世界其他國家”“全球市場和貿易體系”嗎?法國企業家貝特朗一語點破:這些論調的實質性問題在於競爭力,而非產能,有人擔心中國發展腳步太快、中國企業競爭力越來越強,會對自己在相關領域的主導地位造成威脅。說白了,美方就是要固守經濟霸權。

長期以來,固化的“中心—外圍”產業分工體系持續爲美國帶來超額收益,廣大發展中國家處於“外圍”的不利地位。然而,隨着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在一些領域打破美國對相關產業的壟斷,推動世界分工體系出現合理化調整,這樣的改變讓美方接受不了。

於是乎,遏制打壓成了美國一些政客死守不平等“中心—外圍”體系的常規操作。從發起貿易戰、科技戰,到鼓譟“脫鉤斷鏈”“去風險”,再到構築“小院高牆”、發佈投資限制令,美方一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企圖不斷強化其壟斷優勢,阻礙廣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發展進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認爲,近年貿易限制等措施激增,危及全球經濟中期增長前景,可能導致效率下降,使全球經濟韌性更脆弱,破壞全球合作。

相較於美方爲了一己私利損害國際社會整體利益,中國始終秉持共贏理念,同各方共享發展紅利。比如,依託強大製造業提供符合各國發展需要的優質產品,豐富全球供給;積極擴大進口,推動關稅總水平降至7.3%,與世界分享超大規模市場機遇;放寬市場準入,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成爲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一個個務實行動讓世界看到,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自身發展給全球經濟注入了穩定性和正能量。彭博社日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經濟預測數據進行的測算顯示,中國將是未來5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貢獻率將超過七國集團所有國家總和,幾乎是美國的2倍。

當今世界需要的是協作而非對抗。借“產能過剩”等虛假敘事遏制打壓中國,改變不了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也不可能擋住中國同世界合作共贏的前進腳步。

(作者爲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