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的虛與實

圖╱美聯社

中國大陸總儲蓄率變化

新聞提要■歐美國家指控大陸產能過剩,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搬出「比較優勢」加以駁斥。研究中國大陸經濟的西方學者專家認爲,大陸制商品符合自由貿易與比較優勢的經濟學理論,但大陸民間因過度儲蓄,導致內需不足,大陸生產的商品只好出口,由貿易伙伴吸收,從而衍生產能過剩的爭議。

美國與歐盟爭相指控中國大陸有「產能過剩」(overcapacity)問題,準備祭出關稅因應,大陸則嚴詞駁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6日訪問法國時強調,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習近平提到「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是一個經濟學名詞,根據朗文金融時報財經詞彙的定義:「一國或一地區應專門生產並出口其生產效率最高的產品及服務。反過來就要進口生產能力相對處於劣勢的產品和服務。」

過度儲蓄亦成問題

大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佩蒂斯近期在英國金融時報一篇題爲「中國的問題是過度儲蓄而非產能過剩」(China’s problem is excess savings, not too much capacity)的投書指出,大陸主導某些製造業領域,這與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是相符的,但過度儲蓄卻給全球經濟帶來問題。

佩蒂斯指出,大陸數十年來的發展策略,造成民間結構性高儲蓄率,收入(或資金部位)從家戶移轉至「經濟供給面」(supply side of economy),例如政府以獎勵民間投資方式,吸引民間資金挹注生產建設,即使家戶所得增加了,在未來經濟不景氣預期心理下,仍欠缺足夠能力去消費他們生產的商品。

除此之外,在貨幣貶值、勞動力限制、羸弱的社會安全網、政府對交通基礎建設的過度投資等因素的推波助瀾下,助長了大陸民間寧願多存錢、少消費的習慣,從而導致「需求不足」(demand deficiency),亦即供過於求。由於內需市場疲軟,過剩(surplus)的產能便透過出口,由貿易伙伴來吸收了。佩蒂斯認爲,過度儲蓄會惡化產能過剩問題。

7月三中全會 全球緊盯

耶魯大學法學院保羅‧蔡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羅奇(Stephen Roach)也持類似的看法。他在其著作「意外的衝突 美中『冷戰2.0』,全球地緣政治衝突下的明天」指出,從1980年到2006年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均增長率爲10%,但這一時期84%的累計增長都是由出口激增和固定資本投資大幅增長的綜合影響所推動。

這同時導致收入和財富不平衡等加劇。當時大陸政府提出經濟結構再平衡,即經濟增長重心從生產轉爲「消費」的重大轉向。

羅奇指出,大陸「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是一項支持消費的計劃,爲大陸經濟結構再平衡提供基礎支持,其中一項是改革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出於恐懼的預防性儲蓄。羅奇點出大陸的過度儲蓄是出於恐懼和不安,尤其是大陸人口的快速老化和缺乏退休收入保障。

事實上,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指出,大陸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的問題,證明中共領導階層已看到問題所在,7月將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屆時可關注中共會端出哪些政策牛肉來因應內循環不順暢等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