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國產業過剩 實爲莫須有(鄭清和)

馬克宏、範德賴恩與習近平三方會談。(新華社)

作爲開年首訪,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近日的歐洲之行頗受關注。其中,習近平就所謂「產能過剩」問題的表態尤受熱議。其實,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產能過剩」無異於一個「莫須有」命題,此次大陸領導人提出的加快開放服務業市場準入、擴大農食領域合作等,纔是促進貿易向上平衡的有效舉措。

在習近平與法歐領導人舉行三方會晤前,有聲音稱,希望法歐領導人「說服」中方解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但問題是,所謂「產能過剩問題」真的存在嗎?

此輪關於產能的爭論主要聚焦在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實際上,去年大陸生產新能源車958.7萬輛,其中86%是在大陸本土銷售的。根據汽車數據跟蹤網站EU-EVs的數據,在歐洲15個主要市場中,比亞迪、小鵬、極氪、蔚來、長城等大陸品牌新能源車的市場佔有率總計不到3%。研究機構Schmidt Automotive也表示,大陸對歐新能源汽車出口約4成由特斯拉貢獻,佔大陸對歐新能源車銷售份額最大的其實是大陸生產的美歐品牌。

從數據可以看出,一方面,大陸生產的新能源汽車並未大規模對外銷售;另一方面,出口到歐洲的大陸新能源車,主要以歐美品牌爲主,許多歐美汽車製造商從中賺大錢。

另外,在補貼方面,對於這個符合「減碳」需求的產業,各國或多或少都在生產或銷售領域給予了補貼。

據統計,在歐盟27個成員國裡,有20個爲新能源車的購買推出了激勵措施。另外7國多數通過減稅或免稅的方式推動新能源車的採購。以法德爲例,法國政府撥出約10億歐元用於爲購買純電動車或燃料電池車的用戶進行補貼,德國則規定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可獲10年稅費減免,並對新能源車的購買給予補貼。

大陸在新能源領域的補貼也主要是在銷售環節,作爲刺激銷售的手段。並且這一補貼並不僅僅針對本土車企,特斯拉就曾是該補貼的最大受益者。據大陸工信部透露,2020年特斯拉拿到21.2億元人民幣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位列年度補貼清算資金量第一名。

正如習近平在中法歐三方領導人會晤時所指出的,大陸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那麼,西方爲什麼要炒作這個「莫須有」的話題呢?「產能過剩」本是市場經濟一種正常的現象,但在陸美博弈的大環境下,以「產能過剩」來指責大陸似乎已經成爲西方國家的一種「政治正確」。另外,汽車工業一直是歐洲多國的核心產業,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歐洲車企的優勢被極大縮小,長遠下去恐將影響歐洲整體的工業發展和就業環境,所以政客們不得不尋找理由來保護本地經貿。

其實,這樣的困境並非不可解。當年大陸加入WTO初期也面臨着外部先進產能的衝擊,但在持續的技術追趕研發後,大陸在許多領域成功進入世界第一梯隊。又或者,歐洲可以憑藉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和行業優勢擴大對華開放合作。此次大陸領導人表示,讓奶酪、火腿、葡萄酒等更多法國優質農產品出現在大陸老百姓餐桌上,並提出加快開放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相信在更廣更深的合作之下,中歐、中法會實現貿易提升,雙方貿易也會更加平衡。(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