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一帶一路」成就秘笈(鄭清和)
圖/新華社
日前,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會,註冊總人數超過1萬人,顯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全球影響力。論壇期間,各方共形成了458項成果,數量遠超第二屆論壇。
習近平在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回顧共建「一帶一路」10年成績,並宣佈大陸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在海內外引發廣泛關注。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馬凱碩表示,10年前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偉大的遠見卓識。經過10年,我們看到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一帶一路」倡議做出了很多實際的貢獻。筆者以爲,共建「一帶一路」10年成就之道,至少涵蓋3方面的「秘笈」。
第一,不獨善其身。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明確指出,中國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就此而言,共建「一帶一路」不是大陸的「獨角戲」,而是大陸提供給世界的公共產品。截至2023年6月底,大陸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使參與方貿易增加4.1%,吸引外資增加5%,使低收入國家GDP增加3.4%。
應當說,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一種新型全球化的建設思路。20世紀90年代後,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雖然的確促進了貿易、投資、人員的加速流動,但這種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並未實現全球普惠性的發展,反而造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因此,新型全球化必須超越此前少數國家主導的全球化,方能調動更多全球生產要素的流動,促進全球生產力的再發展。
第二,務實高效。大陸外長王毅日前在記者會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不搞「清談館」,要做「行動派」,必將爲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促進全球共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爲重要方向,取得肉眼可見的成就。諸如中歐班列、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誌性項目順利推進。其中,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物流配送網絡覆蓋歐亞大陸;截至2023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4萬列,運輸近700萬標箱,貨物品類達5萬多種,涉及汽車整車、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等53大門類,合計貨值超300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共建「一帶一路」離不開對商業化、市場化基本原則的遵循。大陸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諸多項目,目的是「有飯大家吃」,因此要考慮社會經濟的綜合效益。所以,部分西方國家炮製的所謂「中國債務陷阱論」,是相當荒謬的,明顯違背了大陸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初衷。針對這些源於西方的「話語陷阱」,已有西方的智庫、學者通過研究予以反駁。比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黛博拉‧布勞蒂加姆列舉了黑山、肯尼亞、贊比亞和其他國家的例子,表示有西方媒體大肆宣揚債務恐懼,卻沒有證據支持「債務陷阱」的說法。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鐵路聯通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口額增長2.8%,表明大陸的投資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經濟增長具有清晰正向效應。
第三,與時俱進。過去十年,共建「一帶一路」走過了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建設歷程,合作的廣度及深度不斷提升。今後,共建「一帶一路」在綠色、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大有可爲空間。當前,以信息技術爲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推進,數字經濟被視爲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推動建設「數字絲綢之路」,既順應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潮流,亦有益於滿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需求,推動更多國家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從而爲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新引擎。
近年來,大陸的數位技術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並有助於縮小數字鴻溝。截至2022年底,大陸已與17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大陸在全球數字經濟與技術領域提出的治理方案,已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相信相關合作會在未來不斷深化。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不同文明的對話與理解,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民心相通日益深化。在如今充滿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世界中,各國迫切需要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團結反對分裂、以合作促進發展,而共建「一帶一路」則將持續發揮示範效應。(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