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認定」難度高!勞資各說各話 考驗醫師經驗

職業醫學科醫師觀察,近年國人對於職業傷病意識逐漸提升,主動尋求職業醫學科診斷,儘管多數僱主願意配合現場評估,但當勞資雙方意見相左時,高度考驗醫師經驗和專業判斷。(本報資料照)

屏東明揚大火燒出國內長年未解的工安危機。根據勞動部統計,去年(2022)職災保險傷病給付共2萬4741件,總金額66.8億元。醫師觀察,近年國人對於職業傷病意識逐漸提升,越來越多人瞭解自身權益,主動尋求職業醫學科診斷,儘管多數僱主願意配合現場評估,但當勞資雙方意見相左時,高度考驗醫師經驗和專業判斷。

職業傷病可分爲職業傷害和職業病,前者是執行職務時受到立即性意外的傷害,後者則是因暴露於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人因性及其他因子導致身體產生疾病,並經醫師診斷。目前國內共有15家「職業傷病診治專責醫院」及89家「職業傷病診治網絡醫院」,勞工可前往職業傷病門診,經檢查及評估後,由醫師提供職業病評估報告,即可向勞動部勞保局申請職業病給付。

土城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環境職業醫學會名譽理事羅錦泉說明,在職業傷病門診中,醫師會安排檢查並瞭解個案的工作情形,以搬重物受傷爲例,通常會詢問個案搬什麼東西、一天搬幾次、重量多少等;必要時會由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安排現場評估,請個案或其他勞工實際示範,僱主和個案直接在場確認,讓雙方都有陳述意見的機會。

「雙方有不同意見,是一定會發生的!」羅錦泉指出,通常會請個案提供工作現場的照相、錄影等證據,爲避免造成紛爭,最好先告知僱主,千萬不能偷偷來;有時候勞資雙方意見南轅北轍,例如僱主說一天工作量是20箱,勞工卻說是100箱,相當考驗醫師經驗和專業判斷。

職業醫學科醫師陳崇賢提到,當前往現場評估時,部分僱主會推拖「機器正在歲修」、「產線沒開」等理由,因此需仰賴醫師抽絲剝繭,找出可能造成危害的細節;如果公司不願意配合,或是發生嚴重危害、住院等重大傷病事件,則會通報勞檢。

「許多人覺得以和爲貴,不想在公司裡面當害羣之馬。」陳崇賢認爲,臺灣的職業安全意識正在緩慢進步,但大部分人還是認爲事不關己;各縣市勞工局提供很多資源,也有提供匿名申訴的管道,希望僱主可以提升意識,由上而下宣導,讓更多勞工瞭解並守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