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感心教練/跨文化合作 把握五方向

一套成功的制度與系統,不一定適用在不同的文化與民情,還是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提高成功插旗的機會。 新華通訊社

臺積電熊本廠後發先至,於2月24日開幕並創下多項紀錄;反觀美國的建廠過程遭遇諸多不順,包含管理制度輸出到美國之後,出現水土不服。一套成功的制度與系統,不一定適用在不同的文化與民情,還是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提高成功插旗的機會。

因爲工作性質也需要跨越不同的文化界線去遂行專案任務。一開始確實充滿新鮮感,但很快地意識到這樣的交流所帶來的限制與挑戰。例如我們會因爲當日目標尚未完成,而主動留下來加班,但當地的合作伙伴卻詢問爲何我們要留下來?

我們以爲的理所當然,在別人眼裡可能是不可思議或無法理解,反之亦同。彼此總會以既有的價值觀去評價對方。

因諸多考量,無法也不能將整套制度輸出到新國度的合作伙伴。就好像是把一個方形的蓋子,硬套在圓形的盒子上,是無法完全密合的。尤其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更需要擁有快速應變的融合能力,並在短期內建立起合作的工作模式,但要如何做到?以下五個方向可參考之。

一、滿足人性本質的需求: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尊重」是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無論何種膚色的人種,都渴望被尊重、肯定、理解與信任。去了解而後尊重彼此認知與文化上的差異,進而溝通減少距離感;對於好的表現適予以肯定;透過主動學習對方習慣用語、融入當地文化與習俗,建立信任感。

二、調整心態、以身作則:出差到異國他鄉,代表着公司也是國家的一份子。在揹負須於限定時間內完成的任務,面臨資源不足,又無法在一個擁有完整的指揮體系之下運作,那麼你得先認清並接受這些現實,處理你會自我設限的信念或假設,然後「撩落去」,取得對方的尊敬。

三、因時、因地制宜:若您以爲一組團隊就期望能改變當地的DNA(如作息、文化、習慣等),無疑是緣木求魚。以印度爲例,上班與用餐時間較晚,須配合當地作息;每週五是穆斯林的「主麻日」,中午要前往清真寺聚禮,就得思考兼顧任務所需及當地信仰,這不代表要對目標打折扣,而是在變與不變中磨合一套機制。

四、組建團隊、建立共識:在有限的資源與預算之下,僅能派遣一支游擊隊(專案小組)而非正規軍(完整的組織)去完成任務。選派成員除專業考量外,明瞭唯一目標,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不能墨守成規,既要能獨立作業,也需具備常山蛇的互助精神,主動找出問題,也懂得尋求資源協助自己解決問題。

五、經營利害關係人:識別那些人是主要利害關係人,然後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實際去了解他們最關心的事情爲何,彼此有哪些期待與擔憂。一旦遇到窒礙難行的關卡,纔有機會找出一個突破口,即時尋求與取得必要的資源與協助。有了「魚幫水,水幫魚」的革命情感,不只提升工作默契也深化合作夥伴的關係。

倘若天真的以爲只要開口提出要求,對方就可以穩當把事情辦好,那麼也不需要大費周章的跑這一遭了。專業的展現是必要的,理解幷包容彼此差異,以身作則的「撩落去」,先自重而後人重之,以贏得對方的尊重與信任。(作者是科技公司專案管理部門資深處長、實習企業教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