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不受疫擾成大、中大學術研究躍國際

柯碧蓮陳登豪團隊跨領域合作研究,取得美國專利。(圖/成大提供)

1111人力銀行的「TUN大學網」,不僅囊括全臺各大專院校詳盡介紹,還有校園新聞版面,掌握校園最新動態;除此之外,種類多元的免費線上職涯探索工具及心理測驗任你用,例如「九大職能星」等,更是廣受網友愛用,至今已突破120萬施測人次

在世界各國疫情延燒下,臺灣各大學學術界的研究卻不曾間斷。國立成功大學推動綠能發展,在儲能科技與碳捕抓方面取得美國專利。有感北極融冰快速,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將8顆印有中華民國國旗的微型海洋浮球,在6月18日正式啓程運往北極測站,跟着大西洋暖流投放,展開臺灣前所未有的第一手觀測

成功大學化工系泰國助理教授柯碧蓮(WatchareeyaKaveevivitchai)、藥學系助理教授陳登豪與國際學者跨領域合作,推動綠能發展,在儲能科技及碳捕捉技術研究成果卓越,在臺灣及美國皆已申請專利

柯碧蓮與陳登豪深入探討有機分子在充放電的反應機制,展示其前瞻性的儲能材料設計,是臺灣學界極少數針對有機電極材料的研究。新一代有機鋰離子電池的材料質輕,不含金屬,製造過程較爲環境友善,可回收再利用,更可適用於電動車、綠能及大規模儲能科技的發展。由於是新材料,量產進行一般的大規模應用測試不符成本效益,經由柯碧蓮的協助,得以架設系統化氣體傳輸管線,針對少量的新樣品進行氣體分離實驗。

泰國籍的柯碧蓮表示,成大對於年輕學者的栽培不遺餘力,臺灣無論在學生素質、高教環境、學術資源等綜合評價,皆在東南亞首屈一指。柯碧蓮與陳登豪的研究成果有助於環境永續,更以尖端科增進社會福祉。高效且環境友善的儲能材料,有效推動綠能發展;碳捕捉技術也有助於碳循環,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項研究成果,皆在臺灣與美國申請專利。

國內首次的地球科學探索北極陸海域先導計劃,結合了國立中央大學、波蘭哥白尼大學和國家海洋研究院三方力量。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錶示,極區的觀測研究工作,已成爲全世界關心氣候變遷的國家,競相投入的重要議題。中央大學兩年前與波蘭哥白尼大學簽署合作協定,透過該校所管理的北極觀測站,得以進行這項史無前例的研究。也感謝國家海洋研究院、外交部歐洲司的大力支持,共同促成這項計劃的推展。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錢樺教授指出,科學家近年研究發現,北極海融化快速,「海浪」似乎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因波浪能量與波高的平方成正比,當碎波時,巨大能量釋放出來,浪花混合空氣產生的衝擊壓力作用,將冰緣浮冰打碎,分解成更小體積的冰塊,就可能加速北極冰的融解。

錢樺教授說,北極海對臺灣人而言,雖然遙遠而陌生,但卻攸關臺灣的未來。氣候暖化所造成的北冰洋融冰危機,有可能爲臺灣帶來機會。因爲隨着北冰洋夏季無冰的到來,可望另闢蹊徑,開拓出「北方航道」,若北方航道開通後,臺灣的地理位置上因具極高的競爭性,有機會爲臺灣藍色海洋經濟帶來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