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上淳1句「其實救得回來」醫心碎!曝高死亡率主因:DNR不代表放棄

醫師盡力搶救,而簽署DNR是家屬經過天人交戰後才能做出的決定。(示意圖/翻攝自田知學臉書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5日記者會中指出,國內確診死亡個案年齡偏高,90%超過60歲,其中約20%死亡個案簽署DNR,但有相當比例「其實救得回來」,一番話引發醫護反彈,認爲不僅打擊士氣,也再次傷害家屬的心。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主治醫師姜冠宇認爲,DNR僅是徵詢患者與家屬意見過程,真正造成死亡率提高,原因醫療量能不足。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一句「其實救得回來」,在網路上引起討論,有醫師批評這段話對醫護、家屬都是打擊,指揮官陳時中則緩頰,「DNR是家屬與醫事人員專業意見的選擇,相信(張上淳)不是說這些人救得回來卻故意不救。」

對於存在爭議性的一句話,姜冠宇醫師昨(6)日也在臉書寫下「邏輯絕對不是這樣,這無疑是打擊第一線人員的士氣與撕裂醫病信任。」他說,DNR放棄急救同意,僅是徵詢患者與家屬意見的過程,真正造成死亡率提高,是疫情指數上升時「醫療資源不足」。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一句話引發熱議。(圖/指揮中心)

在疫情發展初期,死亡率本來就會特別高,姜冠宇解釋原因有2個,「案例曝光問題」與「醫療支持不足」,在社區爆發剛曝光時,很多母數藏在社區尚未被發現,因此看到的死亡案例都是其中特別嚴重的;再來,當疫情指數上升時,「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撐得住疫情爆發時的衝擊」,此時醫療量能不足,纔是造成死亡率大幅提升的因素

姜冠宇以印度慘況爲例,最嚴重時氧氣到處供應不足,在墨西哥甚至還發生氧氣鋼瓶出現在黑市高價販售。他也指出,去年武漢疫情實際死亡率曾高達近25%,就是上述因素所造成,然而隨着時間調整,死亡率自然下降,「醫療支持不足還有更細節的點,就是當時醫療系統處置無法達到對病人的最即時、最優化。」

姜冠宇進一步解釋,疫情在5月中旬爆發,6月初瑞德西韋才改由醫院內部給予,在此之前都是寫信予地方衛生局審覈,藥物需過一段時間來,當然最好的處置時間很容易錯過。他無奈地說「絕對不是醫師都笨到到病人插管了,纔給予瑞德西韋」。

▲醫師認爲,DNR僅是徵詢患者與家屬意見的過程,真正造成死亡率提高,原因出在醫療量能不足。(圖/達志/示意圖)

雖然現在有單株抗體處置,藥都配到醫院,卻仍要聯繫指揮中心,姜冠宇不解,「這個會拖到處置時機的流程意義在哪裡?這中間是不是還有太多的不信任?」隨着疫情降溫,對於新冠病人的系統治療更優化,甚至跨科學習,清冠一號都含在對病人處置過程中,不再有2、3人一室,急診也不再那麼擁塞,照護精神也從降低病毒量,轉爲提升品質,剩下就是再優化分艙分流下的醫病溝通。

姜冠宇直言,「醫療量能不足,纔是新冠病人的死因,DNR不是,請把DNR迴歸單純倫理問題。」DNR不代表放棄,或是救治後患者會遭殃而選擇見死不救,「面對醫療需求,沒有同仁會退縮!」每位患者的治療,判斷病情可逆不可逆都是在投石問路,每個照護經驗累積下來都是爲後人種樹,病情可逆該做就做,是每一個臨牀醫療人員都會有的本能

臺灣新冠死亡率逐漸下滑是趨勢,姜冠宇強調,無須爲數字不好看而感到不安,「我們是在作戰,不是模範生比賽,不求勝,但求不敗,勿讓數字被錯誤詮釋,勿讓DNR溝通處置成爲病患心中的恐懼。」恐因此否定疫情過程整體醫護的努力。他說,指揮中心作爲統領全國抗疫作戰,應更加信任第一線作戰的基層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