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來送往中神遊上海

疫情之下仍有不少臺灣人往來兩岸。圖爲上海浦東機場。(新華社圖)

雖然還沒到過上海,但是今年我和上海卻很有緣,在這大半年以來,我就迎來也送往四位朋友,都是因爲上海,聊起上海我也跟着神遊

一位從大學畢業後幾十年未見的學長,早些年從同學口中聽說他落腳上海很多年,過年時在好友的臉書版上看到他出席了一場餐會,託人傳話約他見面,聽着他在上海生活的種種,有着「東方巴黎」的浪漫,也跟着他神遊了上海一番,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公司讓他不用急着回去。

接着在一場宴會上,隔鄰坐的一位朋友看來面善,交談之後,得知他兩年多前纔到上海工作,去之前他對上海做了很多惠臺措施的瞭解,但據他說,傳聞不如眼見爲實,上海的發展和人均,在大陸數一數二,讓他都有些驚訝,生活完全智能化,他更要去接受和習慣,才能跟得上上海的生活腳步

迎來了這兩位,在大陸疫情稍緩之後,也送了另外兩位朋友出國,他們互不認識卻不約而同都是去了上海,但是首先都必須先在臺灣做了檢測,然後預先聯絡好到了上海居家隔離的地方

這兩位朋友要到上海,因爲八月的上海,還是因爲國內國際疫情仍然緊張,他們此去還是被很多人認爲是「逆風前行」。其中一位結束了在臺灣同時進行的幾項工作而去,他抵達上海後報了平安,中間幾天突然杳無音訊,後來看到他在朋友圈裡發了一些文章分享,才知道他在適應上網的問題

雖然是隔離中,但是他在朋友圈的分享,一看就知道是在爲他即將在上海展開的工作做準備,他也帶上一些見地,譬如從窗前看到他新生活的這個區內形形色色,他也早準備好微信支付,所以試着叫了外賣,他用很多實際行動,先去適應未來上海的生活。

還有一位「老上海」,是一位外貌和年紀不相仿的朋友,因爲國際性連鎖生意的需要,已經在兩岸和國際間頻繁飛了一二十年,今年他飛回臺灣過年後跟他相遇,疫情中時有聯繫也聽他談起在上海的風情,他心繫國外的生意,但卻遺失了要重要紀錄的高貴手機,八月決定先飛往上海,到當地隔離纔在手機上跟我報平安

和四位朋友的交集都是因爲上海,不論迎來還是送往,除了能見面時聽聽他們說的上海,仍然持續從朋友圈裡,看到他們說的上海,和這樣一個從未謀面城市,我的腦海裡竟然已經有了一些美麗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