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血脈使我們聯結在一起

客家人,似乎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族羣。相較於閩南廣府潮州這些民系,她並不是以地域來命名的。事實上,她以「客家」——這樣一個歷史造就的族羣特徵來命名。

從小耳濡目染

我出生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家庭中,我的父親客家人,母親則是廣府人。但客家文化對我人生的影響最深。從小在客家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長大,可以說,客家融入到了我生活方方面面之中。

小時候,我只知道,客家意味着阿婆那一句句充滿愛的客家話叮囑;長大後,我漸漸明白,客家是我們區別於其他族羣的一個身分認同;學習瞭解更多之後,我發現,客家不僅僅對我來說很重要,對兩岸的人們來說,客家是促進我們瞭解彼此,減少隔閡推動力

中學畢業那年,醉心於古建築美的我踏上了具有中國古建築瑰寶之稱的山西大地。沿着古建築大師樑思成先生的足跡,我走過「三晉大地」各式各樣令人感到驚歎的佛寺廟宇,最後一天來到了晉北大同市雲岡石窟。在那莊嚴的石刻大佛前,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寧靜。於是,我便在佛像不遠處長凳上坐了下來。

邂逅臺灣客家

熾熱八月下的熱浪使人汗流浹背,不時而過的輕風就成了讓人感到無比舒爽的調劑品了。漸漸地,我的心也靜了下來,之後我便發起了微信羣聊,用最熟悉的母語——客家話與摯友分享眼前這美好的一切。

當我結束與朋友的閒聊起身準備離開時,一位中年人模樣叔叔朝我走了過來,他開口向我問道:「剛剛聽到你和朋友的對話,想問下你是客家人嗎?」我點點頭說:「是的,你也是嗎?」他說:「對,我是來自臺灣桃園的客家人。」

我感到又驚又喜:喜的是在這遠離故鄉的北方小城竟然能遇到客家鄉親;而驚是因爲沒想到居然遇到的是來自臺灣的客家人。之前只知道臺灣的代表文化是閩南文化,並不知道原來臺灣還有比例不小且世居於此的客家族羣。

之後,我們便用客家話聊天,述說着彼此在山西遊玩的經歷與感受。那個下午,我突然感覺到,曾經那個我認爲,似乎與我並沒有什麼聯結的臺灣,竟然因爲客家鄉親的存在,突然與我竟是那麼的親近。

也是從那以後,我開始關注臺灣的客家族羣與文化。

初識海陸客語

深圳長大的我,聽到最多的客家話腔調就是四縣腔客語了。加上父親本身操的是與四縣腔客語相近的惠陽客家話,於是我便覺得,似乎四海之內的客家話都是這般模樣的。

但之後,無意中在網路上看到臺灣了舉辦的客語演講比賽,當中一位選手使用的客語我從來沒有接觸過。查找一番資料後發現,原來這是海陸腔客家話。

相較於我講的惠陽客家話,海陸客語的詞彙似乎更加古老,調值也有所不同。從剛開始的不適應、聽不懂,到慢慢能說一些,並逐漸對這樣一種腔調迥異的客家話產生了興趣。這使我明白了一句閩南諺語「一鄉一俗,一鄉一腔」背後的含義:我們因爲成長的環境而逐漸產生一些差異,但我們之間仍然存在的共性使得我們彼此仍屬一族

傳承客家文化

兩岸社會的快速發展給人民帶來了更好的物質生活,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漸漸遺忘了支撐起我們內心自我認同的一些東西——兩岸的客家文化都在漸漸式微。

中國古言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這個時代,漸漸覺醒的族羣意識使得兩岸的客家人,特別是少年一代,都在儘自己的努力去傳承併發揚客家文化。我嘗試在校園中成立客屬聯誼會,在深圳這個重要的客家原鄉中,傳播客家的語言文化;週末與旅行社合作,帶領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參觀本地的客家圍屋;同時還藉助學校老師力量,積極與政府對接,慢慢推動客家研究機構的建立。

對岸,我看到全國客家日隆重的慶典活動講客電臺的成立;客家話成了法定語言。

這些,都表明我們兩岸的客家人在共同努力,去保存、去發揚這構築了我們童年記憶的東西,屬於大家的客家文化。

今日,在香港機場敲下這樣樸素但卻包含感情的文字,前往臺北班機登機廣播催促着我走向登機口。我期望,在臺灣,遇見來自各地的客家朋友,也希望,兩岸的大家,能夠找到聯結彼此的那個紐帶

因爲客家,我得以遇見一個更加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