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式微 臺文創拉警報

長期觀察投入兩岸文創發展的學界與工作者,目前普遍浮現一種憂慮,在臺灣當下正向大陸輸出社區營造理念與手法的同時,我們的文創優勢正在快速消逝,在可預見的未來,已找不到足堪自豪的創新與實踐典範更讓人泄氣的是,文化施政缺乏目標,人才資源的流失,都讓這種危機日益浮現。

臺灣別再放牛吃草

日前《遠見》雜誌做過一次專題報導〈臺灣文創西進築夢1000個小鎮〉,彙整多位社造舵手在大陸活躍並受重用的熱況,包括建築師劉國滄、桃米社區董事長廖嘉展、「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等,在大陸的行程可說馬不停蹄。乍看之下,臺灣文創顯得很光彩,但包括何培鈞、廖嘉展在內,多位文創專家近期屢屢在公開場合中提出警告:臺灣政府對文創如果不加把勁,不做整體的策略與規畫,還是一副「放牛吃草」的姿態,大陸不只會迎頭趕上,還會後來居上。

事實上,這個現象早在李登輝祭出「戒急用忍」之後就開始浮現,但民進黨基於政治利益操作拒中媚日、炒作民粹,更讓危機加速惡化。臺灣累積數十年的文創成果,包括流行音樂偶像劇故宮衍生性產品、設計服務等,原本就要倚靠大陸作爲市場腹地,但戒急用忍以及拒中,導致臺灣創意與經驗不斷輸出彼岸,省市官員絡繹前來取經,但大陸的資源卻無法相對回饋給臺灣這塊土地,即使臺灣人再有能耐,也有力氣用盡的一天。

現在這一天已經到來,從流行音樂、設計服務到文化資源開發運用,大陸全面提升,走進兵馬俑等博物館,偌大的文創攤位吸引民衆掏出荷包。在此一龐大經濟體系中,臺灣文創業者原本可扮演合夥人,如今淪爲個體戶打工族

原本社區營造被當成臺灣文創的集大成統整了文化資源活化、設計服務、資通訊科技應用、精緻農業、文化旅遊等創意結晶,但大陸僅花10年時間,就掌握訣竅,從福建嵩口廢墟再生、湖南常德桃花源的「食宿學文」、南京江寧區觀音殿小村改造、浙江玉環馬道水街改造,乃至四川成都明月村、海南火山荔枝村等,大陸地方領導展現魄力,中央與地方振興文創目標一致,如同何培鈞、廖嘉展所言,大陸的進步是由點而面的迅速擴散,心無懸念地推動國家進步。

反觀我們臺灣,文創產業陳水扁執政時大舉發動,5大文園區也是在陳水扁任內確立營運規畫,但民進黨爲了鬥爭國民黨與馬英九,不惜配合臺北市長柯文哲抹黑松煙連帶把文創污名化。現在的文化部另闢蹊徑,不再談文創產業而是改稱文化經濟,原本空總所在地要做廣義的文創園區,現在改爲「文化實驗」基地,施政倒退回所謂的「文化福利模式」,文化資源變成補貼綁樁,當歐陸普遍檢討補貼政策時,臺灣卻開倒車,虛擲全民納稅錢

優勢遲早消逝無蹤

臺灣文創發展至今,包括陳郁秀陳其南等歷任部長,都曾制訂出清晰願景,從社區營造邁向地方文化產業化並帶動觀光,或以地方文化館作爲區域文化再生活絡據點等等。按照原本藍圖,此時臺灣文化施政應已上升到陳郁秀所說的「國土規畫」,透過創意生活美學,進行臺灣城鄉地景地貌、人文環境的脫胎換骨。

但如今我們看到的依然是幾個案例可供說嘴而已,這樣下去,臺灣遲早變成「白頭宮女話天寶舊事」,而原本自豪的文創優勢,也註定消逝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