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臺灣首位民選總統 李登輝叱吒政壇30年的5大關鍵時刻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總統李登輝辭世,享壽98歲。回顧李登輝的一生推動臺灣歷史巨輪,1988年因時任總統蔣經國逝世繼任總統,隨後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開啓臺灣新頁。1996年李登輝與時任行政院長連戰搭檔參選,成爲臺灣首位民選總統,頂過臺灣海峽飛彈危機,2000年和平轉移政權首度政黨輪替也讓民進黨登上了中央執政的舞臺

▲前總統李登輝見證臺灣民主發展。(圖/ETtoday資料照,下同)

李登輝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淡水,當時臺灣還是日本統治時期,因此有個日本名字巖裡政男」。李大學時期飛往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攻讀農林經濟科,後因日本戰敗選擇回臺灣大學就讀,之後再赴美國取得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

綜觀李登輝從政生涯,從1971年到2000年,在臺灣政壇從起步到身退的這30年中,李登輝在五個關鍵時間點上的叱吒風雲,都曾引起相當的關注與討論,這五個關鍵時間點的內容如下:

時間點一:

1971年李登輝經農復會長官沈宗翰介紹認識蔣經國,以農業專業頗受蔣經國信任,1978年獲蔣經國任命臺北市長,1981年則被任命爲臺灣省政府主席

時間點二:

1990年3月臺灣發生野百合學運,李登輝於1991年宣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改選「萬年國大」,同年,李登輝主導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訂立近、中、遠程目標,最終完成兩岸統一。

時間點三:

1996年李登輝搭配連戰參選中華民國第9屆總統副總統,與此同時,大陸卻在臺灣海峽舉行「聯合九六一」軍演試圖干預選舉進行,美國則派遣2艘航空母艦巡航臺海軟化大陸態度,也讓李登輝以54%得票率成爲臺灣史上首位民選總統。鑑於李登輝對於臺灣民主貢獻,美國《時代雜誌曾封李登輝爲「民主先生」。

時間點四:

1999年李登輝向德國之聲首次拋出「兩國論」,界定兩岸爲「特殊國與國關係」,臺灣雖未獨立,卻也沒有再宣佈獨立的必要;此番論述一出凍結兩岸談判進度,而背後推手正是時任陸委會主委英文。「兩國論」誕生後,民進黨同年發表類似基調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但國民黨內部則出現分裂。

時間點五:

2000年民進黨籍陳水扁呂秀蓮當選中華民國第10屆總統、副總統,終結國民黨在臺灣50年統治,李登輝和平完成政黨輪替,卻也丟失國民黨主席位置。李登輝轉而擔任臺灣團結聯盟精神領袖主張臺灣獨立,也曾準確預測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將在2016總統大選勝出。

李登輝:●1923年1月15日出生●臺北市院轄市)第4任市長(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5日)●臺灣省第11任省主席(1981年12月5日-1984年5月20日)●中華民國第7任副總統(1984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國民黨第2任黨主席(1988年7月27日-2000年3月24日)●中華民國第7(繼任)、8、9任總統(1988年1月13日-200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