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極端氣候 水利署:持續強化水資源建設
因應極端氣候對供水影響及爲提高供水安全,水利署1日表示,將持續推動開源、節流、調度及備援等水資源建設,相關工作並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劃項下加速辦理,其中桃園支援新竹幹管、防災備援水井、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及高屏溪伏流水等相關工作,更在本年度旱災發揮備援及適時穩定供水功能。
另考量近年社會發展及未來用水質量需求,經濟部已檢討各區水資源經理計劃並提報「長久水資源建設行動計劃」,未來除強化既有設施有效管理外,將強化流域整體治理、區域供水管網串接強化水源調度及推動科技造水,提升供水能力及供水韌性,打造從水源頭到水龍頭,改善供水環境。
水利署指出,臺灣目前遭逢歷年來最嚴峻供水狀況,已自去年7月超前部署、提前因應,日日監看水情並採行水庫總量管制、人工增雨、加強灌溉管理及部分地區公告停灌、民生減壓供水、產業節水及加強區域調度等抗旱應變措施,總計調度節水8億噸,相當於4座石門水庫蓄水量,有效減輕缺水影響,因此少雨迄今8個月來,各地區民生公共維持供應,目前已到抗旱最關鍵時刻,持續審慎因應滾動檢討,必要時加大節水力道。
由於未來類似極端氣候異常降雨發生,水利署除將持續與相關單位強化整合流域水資源經理工作,包括上游強化集水區水土保持及造林;中游強化天然水資源蓄存利用,包含擴大水庫清淤、在地滯洪兼具水資源利用、增設人工湖及伏流水等;下游強化調度管理及科技造水,增加開發多元化保險水源,包含調度備援管路建置、再生水、感潮河段水資源開發利用及海淡水利用等。預計120年完成後可增加10億噸水源,相當於全臺3個月用水量,可有效降低缺水風險。
推動新興水源部分,因具有水質水量穩定特性,可提供相對穩定供應的保險水源,水利署持續與營建署及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再生水,並已規劃新竹及臺南等西部大型海水淡化廠,減少枯旱少雨影響。其中,再生水水源,已完成高雄鳳山溪再生水每日供應4.5萬噸,臺南永康再生水及高雄臨海再生水並可於今年再完成達每日供應0.8萬噸及3.3萬噸,另桃園、新竹及臺中等8座再生水可於115年完成,屆時全臺再生水廠供應總計可達每日29.9萬噸水量(相當於嘉義地區每日用水量)。
水利署補充,臺灣降雨時間及空間差異極大,區域水源調度爲穩定供水重要解方,已納爲目前政府重點工作,目前已完成北部臺北支援基隆及板新、大漢溪水源南調桃園、及剛通水的桃園支援新竹幹管;另中部包括臺中支援彰化、雲林支援彰化及嘉義;南部包括臺南支援嘉義、臺南高雄聯合運用等區域調度管線。目前持續評估及溝通推動南勢溪引水至石門水庫擴大北水南引,另興辦中部鯉魚潭北送苗栗幹管、大安大甲溪聯通管及南部曾文南化聯通管,及全臺備援調度管線(17 條)等,將趕辦於113年前完成,未來提升臺灣西部廊道供水管網串接及水源調度,提高供水穩定。
在節流部份,近年臺水公司持續辦理自來水老舊管線汰及自來水減漏工作,目前全臺平均自來水漏水率已由105年底漏水率16%降至13.5%,預計在120年前降至10;另工業用水回收率亦時續協助輔導產業,目前約72%,預計至120年提升80%;另在農業節水部分,農業用水佔整體用水量高達70%,所以在持續推動水資源相關建設的同時,對於佔比甚高的農業用水,水利署將持續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一期稻作轉旱作措施、實施加強灌溉管理及大區輪灌,並依據中央氣象局雨量預報及實際降雨情形,機動調整水庫供給農業之水量,以發揮精緻灌溉管理降低農業用水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