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禮“三不猴”,很有來頭

美國總統特朗普前不久訪問印度的時候,印度總理莫迪向他贈送了大理石雕的“三不猴”作爲禮品。其實,這三隻猴子可不是第一次作印度國禮了,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印也收到了“三不猴”。莫迪總理之所以喜歡將“三不猴”作爲國禮,自有其深意,因爲這三隻猴子很有來頭。

甘地紀念館門口的“三不猴”雕塑

“三不猴”象徵甘地精神

美國和日本的領導人獲贈“三不猴”都是在同一個地方,那就是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的甘地紀念館。國禮就是這家紀念館入口處的“三不猴”雕像複製品,而紀念館的雕像本身也是複製品,其原件是甘地在世時放在家中的“三不猴”雕像。世人都知道甘地領導印度人民通過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贏得印度的獨立,而“三不猴”正是對非暴力思想的一種完美詮釋。

三隻並排坐着的猴子,一隻遮住眼睛,表示不看;一隻遮住嘴巴,表示不說;一隻遮住耳朵,表示不聽——不看不說不聽,就是所謂“三不”的來歷。從印度的傳統文化來講,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非暴力也是表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不說對人不好的話,其次是不做對人不好的事,最後是在頭腦中也不存對人不好的念頭。換言之,就是不說惡言,不做惡行,不起惡念

甘地一生都在踐行這樣的非暴力思想,並通過他作爲全民精神領袖的地位將非暴力的思想根植到印度人民的心中。艾哈邁達巴德的紀念館所在地,甘地獨立前在此居住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親自用簡易的紡機織布,他率領羣衆從這裡步行海邊製鹽……他在這裡向印度人民描繪了獨立後的印度可以享有的和平安寧、自給自足的理想生活,並最終帶領印度人民以“非暴力”的方式趕走了英國殖民者,贏得了民族和國家的獨立。

可以說,“三不猴”是甘地非暴力思想的一種象徵,而甘地紀念館正是這種思想贏得勝利的地方,所以莫迪總理選擇在這裡將“三不猴”作爲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應該是有其美好寓意的——祝願世界和平安寧、沒有暴力。

教育孩子利器

印度兒童扮“三不猴”紀念甘地。

“三不猴”在印度可以說家喻戶曉,它們也被稱爲“三隻聰明的猴子”,是印度父母教育孩子的利器。許多印度家庭擺着“三不猴”作爲裝飾,要麼是雕像,要麼是圖畫,有的是橫着一排,有的是豎着一溜。當孩子偶爾冒髒話或者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或者周邊有不適宜孩子聽的東西,尤其是當電影電視中有不適合孩子看的畫面時,父母就會教孩子像小猴子一樣捂住嘴巴、耳朵或眼睛,不說、不聽、不看。有些幼兒園和小學還會教學生們“三不猴”的表演唱,孩子們一邊唱歌一邊模仿小猴子不說、不聽、不看的動作。可以說,幾乎每個印度孩子都是伴着三隻小猴子的“三不”教育成長起來的。

客觀地說,印度對於不適宜孩子們的一些“邪惡”的東西的管控還是比較嚴格的,電影電視中不允許出現過分暴露、性愛或性暗示的鏡頭和髒話,即使從歐美國家引進的譯製片也是如此,有少兒不宜的鏡頭直接刪掉,片中的髒話刪不掉就採取抹音軌加遮字幕的方法,比如出現F打頭的髒字語音中就會代替以“嗞”的一聲,而字幕中則只顯示一個F,後面赫然三個星號***。

儘管在影視傳媒方面嚴防死守,但印度還是因爲一些影響非常惡劣的性犯罪案件很不光彩地屢屢成爲全球焦點。習慣了“三不猴”教育的印度人於是把“三不猴”變成四不猴,加了一隻雙手捂住下身關鍵部位的猴子。其寓意自然是“管住下半身,不做邪惡事”,不過從近些年持續發生的強姦案件來看,這第四隻猴子的教育工作完成得似乎不甚理想。

“三不猴”與儒學東渡

說起“三不猴”的淵源,記者諮詢了一些印度朋友,他們都認爲“三不猴”是因爲甘地的原因纔在印度“走紅”的,而在甘地之前,他們普遍相信這三隻猴子是來自日本的舶來品。人們已知的最早的“三不猴”出現於17世紀的日本。但衆所周知日本文化與中國文明的關係源遠流長。“三不猴”與孔子提出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主張可以說契合得相當完美,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三不猴”在日本的出現可能與中國儒學的東渡有關。

但印度學者們在印度的古籍中,也找到了“三不猴”的文化根源,《梨俱吠陀》和泰米爾古老傳說中都能覓得這三隻猴子的蹤跡。也就是說,“三不猴”的思想也許是從最古老的印度哲學開始,藉由佛教到了中國,又從中國到了日本,之後兜了一大圈又“返銷”回印度。然後,甘地一看這和印度的古老思想以及自己的精神追求如此相配,於是欣然接納並推而廣之。

歷史上“三不猴”是否走過這麼一個悠長玄幻而又完美的圓圈恐怕是無從考據了,但我們從中也可略窺亞洲地區歷史文化的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