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心靈的感冒、癌症?NO!抑鬱症更像這種軀體疾病

有人說,抑鬱症是“心靈的感冒”;

又有人說,抑鬱症是“心靈的癌症”;

在臨牀和心理服務中,部分精神科大夫或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師爲了更形象地解釋抑鬱症,可能會作出這樣的比喻。

但其實這2個比喻都並不恰當,很容易令患者、家屬對抑鬱症產生誤解,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

爲什麼這麼說?

如果一定要類別,抑鬱症更加近似於哪一種軀體疾病?

國內不乏一些權威的精神科大夫常把抑鬱症比喻爲“心靈上的感冒”。比如北京回龍觀醫院的陳紅梅主任曾在網絡講座上說,“抑鬱症像感冒一樣很常見,像感冒一樣也比較好治療。但是它也像感冒一樣,比較容易復發。”

衆所周知,普通感冒很常見,即使不治療,一般7天左右可以自愈。雖然將抑鬱症比喻爲“心靈上的感冒”,有助於緩解抑鬱症患者及家屬的焦慮和恐懼,增強康復信心。

但如果他們誤以爲抑鬱症一點也不嚴重、治療也十分簡單、甚至也可以自愈的話,就很容易導致消極對待,這非常危險!

而且,很多人認爲容易感冒是因爲免疫力、抵抗力太差。那麼“抑鬱症是心靈上的感冒”的比喻也容易令這部分大衆認爲患者之所以得抑鬱症,是因爲心理抗壓能力太差,甚至認爲患者“玻璃心”、“脆弱”。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不但可能導致大衆對抑鬱症的歧視,還可能導致患者病恥感加強。如果患者的父母也持有這種觀點的話,甚至會用這些話去指責患者。患者得不到理解,病情會迅速惡化。

另一方面,網上有很多文章把抑鬱症比喻爲“心靈上的癌症”。2020年,我國精神衛生領域的領頭人、中科院院士陸林曾公開表示:“抑鬱症是一種病,和癌症、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終身慢性疾病,可防可治。”

從積極的意義上看,陸林院士肯定了抑鬱症是一種疾病,應接受正規的治療。但與此同時,他把抑鬱症和癌症放在一起。

社會大衆本來就對癌症充滿恐懼,甚至談“癌”色變。如果將抑鬱症比喻爲癌症,或放在同一類別,很容易令患者、家屬誤以爲這也是“絕症”。這會加重患者家庭的心理壓力,不利於康復。

而且,在現在,糖尿病已經不一定是終身慢性疾病了。已有不少案例證實,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過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適量運動、甚至接受相關手術實現逆轉,而且這些知識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

原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曹林結合藥物、營養治療,加上堅持跑步,最終逆轉了重症糖尿病和抑鬱症,並撰寫了《奧森日記》分享心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曹林教授一下子打敗了2個所謂的“終身慢性疾病”,他的經歷就是推翻這個比喻的最好例子!

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服務者之所以會對抑鬱症產生這樣的比喻和認知,主要是因爲對這種疾病的病因仍沒有形成共識,也缺乏深刻的認識,未能看清抑鬱症的根源。

我們基於多年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尤其是結合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臨牀心理干預實踐發現,絕大部分抑鬱症的根源是心理社會因素:是患者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並不斷自我否定而導致的。

當在深度催眠下精準化地找到症狀背後的創傷記憶,並予以高效修復後,抑鬱症症狀可快速緩解,然後快速實現減藥、撤藥,恢復正常社會功能。抑鬱症患者最終可以走向康復。

如果一定要將抑鬱症比喻爲一種軀體疾病的話,我認爲更加適合的是“抑鬱症是心靈上的潰瘍”。

人體的大部分部位都可以發生潰瘍。比如常見的胃潰瘍,胃潰瘍的病因明確,比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找準病因有針對性地治療,很快就治癒。但如果不重視、不治療,胃潰瘍會惡化,出現胃穿孔,危及生命,甚至演變成胃癌。

抑鬱症也是如此,它有明確的病因,如果能找準並高效解決這個病因(疊加性心理創傷),症狀會快速緩解,很快就能康復。

可如果抑鬱症患者得不到及時的重視和有效治療,也會像胃潰瘍一樣,病情會不斷惡化,患者無法正常學習、生活。病情還很可能發生演變,從診斷爲抑鬱症變爲診斷雙相障礙,甚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

若病情繼續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患者還可能自殺,嚴重危及生命!

抑鬱症和胃潰瘍還有一點也很相似。胃潰瘍的常見“罪魁禍首”之一——幽門螺旋桿菌具有傳染性,臨牀中要求家庭成員均參與治療,並養成使用公筷等良好習慣,徹底杜絕感染,才能幫助患者更好地康復。

而當一個人患上抑鬱症後,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患者,這意味着其家庭關係、家庭系統都出現了問題。

如果想讓患者康復得更徹底、更順利,需要家庭成員也接受家庭治療。尤其是父母,他們需要認識到家庭教育中的不足,積極改正,提高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的意識,避免再次對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令病情反覆。

希望社會大衆要更加理性、客觀、深入地看待抑鬱症,不盲目樂觀,也勿悲觀消極。積極學習科學的、高效的精神心理學知識,選擇最適合患者的康復路線,最終“渡過磨難、晴日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