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沒發作不代表病好了 必知不發病的黃金定律

臺大醫院表示,目前臨牀口服新藥,幫助控制異位皮膚炎,不過控制病情最重要是生活習慣,熬夜是大忌。(示意圖/Shutterstock)

臺大醫院參與一項18國跨國臨牀試驗,證實最新一代口服JAK抑制劑能有效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不過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難斷根,皮膚上沒有病竈不表示完全痊癒,病患仍應做好基礎保養,每天擦保溼劑、不熬夜等。

臺大醫院日前發表異位性皮膚炎治療藥物最新臨牀試驗結果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臺大醫院參與一項全球18國共同執行的第3期新藥臨牀試驗,獲得突破性研究成果。這項試驗是使用最新一代口服JAK抑制劑來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全球收案838人,其中臺灣16人,在接受連續每天口服藥物治療12周後,有高達7成病患達到病竈分數改善75%的目標,顯著優於對照組的27%,也優於現有最新的注射型生物製劑的58%;在嚴重搔癢的抑制效果上,JAK在使用2周後也有明顯止癢的療效。而且這個藥物的副作用噁心長痘痘,都是輕微副作用,沒有病患因副作用退出試驗。

臺大醫院皮膚部共有朱家瑜、詹智傑烏惟新卓雍哲4位醫師參與此跨國研究,發表突破性成果於國際知名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期刊主編與審查者讚賞這項研究提供了最新的口服免疫藥物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有效證據

異位性皮膚多在5歲前發病,沒有及早控制,可能演變爲成人型異位性皮炎。(示意圖/Shutterstock)

●臺灣估計200萬人有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最常見的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髮炎疾病,會造成病人全身嚴重搔癢、紅腫發炎流湯流水或乾燥脫屑,同時伴有過敏鼻炎氣喘等過敏疾病。

朱家瑜說,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出現臨牀症狀,全球兒童中大約10~20%有此病,國外研究顯示,大約有50%的病患是在1歲前發病,另有30%病患則在1~5歲發病,雖然隨着年齡增長,不少人病情逐漸改善,但成年後仍有大約2~3%的人仍需與異位性皮膚炎奮戰。

「異位性皮膚炎好像進行曲,沒有及早控制,後面可能愈嚴重,」朱家瑜說,隨着病情繼續進展,演變爲成人期異位性皮膚炎,皮疹會愈來愈粗厚、病竈也會逐漸出現苔蘚化、癢疹或恐龍皮、鱷魚皮般的外觀

「很多人認爲異位性皮膚炎只是一個會癢的病而已,長大不是就好一半以上了嗎?爲什麼要這麼努力治療?」朱家瑜說,因爲成人期異位性皮膚炎嚴重時全身幾乎體無完膚,病患常因傷口感染或蜂窩組織炎感染住院,甚至氣喘發作必須住院。對病患求學、就業、交友都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對身心及生活品質影響非常大。臺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盛行率10%推估,大約有200萬個患者,其中成年型大概10多萬人。

朱家瑜指出, 3年前生物製劑問世後,異位性皮膚炎終於達到至少75%的療效,「我們希望能夠更好,所以5年來我們一直積極參與新藥臨牀試驗,」在新藥JAK研究結果出來前,醫界普遍認爲現有生物製劑已提供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最有效的治療,JAK的試驗結果改變醫界的認知,參與試驗的患者甚至有13%治療到皮膚看不到病竈。

朱家瑜說,他治療許多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從來沒有人治療到全身病竈都消失,頂多到「這裡還有一點癢、那裡還有一點疹,」但這次有好幾個參與臨牀試驗的病患回診表示,「醫生,我不知道要給你看哪裡,因爲我身上完全沒有病竈了。」病患很驚喜,覺得不用再吃藥也不用再擦藥

●異位性皮膚炎難斷根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是黃金定律

「過度發炎的體質不會因爲吃了藥過敏體質就不見了,」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詹智傑提醒,過敏體質很容易被危險因子誘發發炎反應,以異位性皮膚炎來說,「臨牀上看起來好好的皮膚,真的去做切片,可以看到其實裡面已經有發炎細胞等在那邊準備發炎。」

看起來好好的不表示病已經真的好了,預防發作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做好基礎保養,包括每天爲皮膚擦上保溼劑、保溼乳液,預防後續過敏源入侵,以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能夠因爲看不到病竈就開始放肆。」

詹智傑說,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要有正確認知:我要習慣我有異位性皮膚炎,我需要調整生活模式,學習與疾病和平共存。當然有新的藥物來輔助,可以讓生活過得很舒服很自然。

異位性皮膚炎跟飲食比較無關,但是跟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關聯大。對異位性皮膚炎來說,皮膚乾燥是一個惡化因子,所以有病人冬天因皮膚乾燥病情惡化;汗水也是一個刺激,所以有病人夏天病情嚴重,病人可以依生活經驗得知自己什麼時候比較嚴重。但即使比較不嚴重的時候,基礎的保養也要做好做滿。異位性皮膚炎天生皮膚就偏幹,所以每天都要擦保溼劑,修復皮脂膜。

「壓力本身也是誘發免疫失調的重要因子,所以生活作息一定要正常,不要熬夜很重要,」詹智傑說,他追究不少病人病情惡化原因,都是熬夜,因爲熬夜會影響自律神經,進而引起免疫系統的一些變化,所以很難熬夜後皮膚還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