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堵歸途 臺青如夾心餅

來自臺灣鄭博宇曾任北京首鋼基金創業公社港澳臺部總經理。(本報資料照片)

疫情臺青謀職變難,圖爲2019年6月15日,幾名臺灣青年在廈門對接會上與招聘人員交流。(新華社

兩岸實施境管,臺青往返不易;圖爲4月13日,境外入渝人員「全副武裝」等候乘車前往集散分流點。(新華社)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原本大陸工作唸書的臺青和臺生被迫滯留臺灣。這些人當中,有些臺青被大陸的公司資遣,有些臺青想盡辦法籌錢跨海支付房租,有更多的臺青爲了養家餬口,回臺灣尋找新工作,卻被打入大陸同路人。許多臺青感嘆,兩岸口口聲聲說支持臺青,但是疫情紓困時卻忘了他們。

臺大畢業、在北京創投圈工作的Angela,原本負責爲創業者尋找投資人手頭上還有好幾個案子正在進行。她一月下旬返臺過完農曆年之後,原本打算回北京工作,恰好遇到大陸疫情進入高峰期政府規定各行業延後開工,接着是推廣在家遠距工作,迫使她的返京日期不斷延期。

機票貴 還需付費隔離

「隨着兩岸的境管措施不斷升級,兩岸空運航班大幅減班,導致機票價格飆漲,」Angela舉例,「華航爲配合政府政策,砍得最多,桃園至北京每個月只剩2班,長榮每週只飛2班。因爲乘客少,機票都是全價票,光是經濟艙來回就要新臺幣2萬多元。」

不只機票變貴,還要支付集中隔離的費用。Angela表示,北京爲了嚴堵境外移入的感染源,要求入境北京者必須到指定酒店住宿、隔離觀察14天,「一天的住宿費餐費約800人民幣,半個月就將近新臺幣5萬元。這還沒加上我原本在北京租的房子,每個月房租6千人民幣還是要照樣付,房東還沒有佛心到讓我免繳的地步。」

待在臺北的Angela正愁沒工作,剛好學長餐廳需要人手,於是去幫忙管帳,雖然收入無法和北京相比,手頭總是比較緊,但好歹還能夠支付日常開銷,「等到解封,我還是會回北京工作,畢竟這份工作需要和投資人面對面接觸,遠距視訊會議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北京臺協臺青會副會長鄭博宇表示,據他了解,約70%赴陸唸書的臺生迄今仍滯留臺灣,臺青則是55%至65%,「雖然大陸政府希望企業共體時艱,不要裁員,但這些滯臺未歸的臺青,往往是企業優先裁員的對象。因爲企業不可能讓臺青佔個空缺,無止境的癡癡等他回去上班。」

陸紓困 僅大臺商受惠

鄭博宇觀察,近幾年大陸爲了拉攏臺商、臺青和臺生赴陸發展,中央陸續公佈許多惠臺政策,包括2018年2月28日的惠臺31條、2019年11月4日的惠臺26條和今年5月15日的惠臺11條,「但這些政策當中,絕大多數只關照到大型臺商,臺青的實際需求反而沒被看到。」例如最新的紓困政策只針對臺商,而且只有大臺商才受惠,一般的臺青基本無感

「就拿居住證來說,大陸政府是爲了體現同等待遇,但赴陸創業的臺青無法用居住證去銀行開戶、去登記開公司,還是必須使用臺胞證」,鄭博宇以個人經驗爲例,「在居住證實施一年後,好幾次在北京首都機場搭飛機過邊檢時,警察竟然沒看過居住證,還問我這是什麼證件,得找來上級領導到場協助鑑定,最後還是要用臺胞證才能過關,過程令人啼笑皆非。」

惠臺青 基層未落實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鄭博宇指出,他的臺胞證今年3月到期,換新卡片後,「銀行規定必須『親自』到原來的開戶分行辦理個人資料更新,不接受網路申請,但我人在臺灣怎麼辦?結果所有銀行帳戶的餘額都被凍結,無法轉帳繳納房租,只能請朋友幫忙先行代墊款項,日後我再還給人家。」

鄭博宇表示,大陸方面口口聲聲說重視臺青,但往往只是淪爲形式、喊喊口號而已,「許多政策沒有針對臺青的切身需求,或是上頭訂出政策,但到了基層卻無法落實,讓臺青很無感。」

「問題更關鍵的在於,那些在媒體上唱紅促統的臺灣青年,他們的言行舉止只是投大陸當局所好,和真正臺灣年輕人的想法相去甚遠」,鄭博宇提醒,「大陸想捧紅這些人,藉由這些人對臺灣宣揚統一的好處,其實這些樣板只會給大陸的形象扣分。」

鄭博宇表示,從這次罷韓成功可以發現,年輕選票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大陸與其感嘆臺灣的親中派愈來愈少,倒不如趁此機會重新認識臺灣青年的樣貌。如果真的重視臺青,就應該提出臺青有感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