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養成運動習慣 非訓練選手

因應108課綱實施,許多老師投入改變體育課的教學方式。(體育署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108課綱促使體育課開始轉變,國小校長及主任表示,傳統體育課重視教技能,像在培訓運動選手,讓一些體能差的學生缺乏興趣;而教育部體育署推動的體育教學模組,強調多元、有趣,以學生爲主體目標是讓他們養成運動習慣

新北市山國小去年9月起,在傳統體育教學外,又引進體育教學模組,學生成爲體育課主體,可自己討論出體育活動遊戲規則,然後每個人都參與,變得更有趣。屯山國小校長及13位老師都取得體育教學模組的認證,每個人都有能力教體育課。

屯山國小校長鄒惠娟舉例,在地上放一些呼拉圈,每個呼拉圈代表一戶人家,彼此間距離2、3公尺,然後放音樂讓學生去拜訪別的人家。學生可自己討論出一套規則,譬如要用雙腳跳進去呼拉圈裡面、然後要單腳跳出來,最後看誰在限定時間內拜訪了最多人家?之後讓學生們去討論拜訪速度快慢的原因,找出玩得更好的策略

鄒惠娟說,體育教學模組設計的體育課,通常簡單、有趣,每個學生玩得不可開交,達到運動目的。學生上完這種體育課後,會急着問「下次什麼時候再上」,而原本體能不好、少動孩子,也會愛上這種體育課。

新北市彭福國小學務主任傅一峰說,傳統的體育課是「老師說什麼,學生就做什麼」,但新世代的體育課,讓學生決定怎麼玩。彭福國小去年9月引進體育教學模組,體育課依照4個步驟來上,一是先讓學生遊戲探索,二是小組討論戰術,三是返回遊戲,四是分享是否成功。

傅一峰舉例,傳統籃球課是由老師教投籃運球上籃,但體育教學模組的籃球課則是當成遊戲來玩,讓學生自己討論出戰術,看怎麼最快速得分。他表示,學生熟悉這種體育課後,更喜歡了。

此外,曾面臨學生流失的新竹市武國中、雲林縣華南國小及樟湖國中小等校,近年透過發展山野教育、戶外探索、山野調查課程,逐漸翻轉體質,創造「教育移民人口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