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大陸復工與消費羅生門

大陸疫情趨緩,消費暫時集中爆發。3月23日,消費者在重慶一家燒烤店用餐。(新華社

上海金庫創投管理合夥人學文。(丁學文提供)

大家都曾有沒帶雨傘,卻碰見傾盆大雨的經驗。每回這樣,我都會無奈的想着:再大的雨總會過去,雨過天晴陽光必定美好。但這場Covid-19的傾盆大雨,不但越下越大越下越廣,還完全沒想停歇的樣子。轉頭瞥見大陸地區的雨好像變小了,但這是雨停的先兆,還是下一波大雨再來的間歇?沒人知道。經過百日的折騰,Covid-19已讓我們把擔心投向了供應鏈斷續、消費行爲變化以及金融體系會不會崩塌的揪心關注,而大陸傳出的全面性復工就像烏雲密佈中好不容易擠出的一絲陽光,報復性消費更給了大家雨過天晴的想像空間。但質疑總會伴隨着希望,全面開工的真實性以及報復性消費的持續性特別值得我們一窺究竟。

臺灣觀點

先來看看復工,自2月下旬以來,大陸中央政治局就宣佈了重啓經濟的急迫性,但當大流行仍在全球各地肆虐之際,要做到這點絕非易事。首先,恢復增長需要增加供給與需求,那就是確保商品能夠被製造出來,然後有人買。

但問題在於大陸現在工人極度缺乏,有許多人從春節迄今還沒返回,大陸沿海很多企業已不得不租用火車和巴士到各地搶人。當然,我也看見各地政府高調宣稱企業漸次復工,證監會表示上市公司中的98%已恢復工作。新華社甚至在3月21日宣佈:中國工廠如火如荼。

全面復工 知易行難

但我直覺現實恐非如此,在大陸,當行政措施成爲KPI時,發生失真在所難免,這就是我常說的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 我還看見大陸著名雜誌《財新》揭示了一些地方官員如何告訴企業修飾資料方式,但大陸中央也不是省油的燈,它們用了諸如檢查電力資料的方式覈實,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身邊某些朋友得意洋洋的告訴我他們怎麼通過打開閒置設備消耗電能來應對。

防止Covid-19再次反撲更增加了製造企業的複雜性,很多企業爲減少交叉感染,在工廠、餐廳宿舍都做了錯開的安排,更別說各地14天隔離政策造成的各種麻煩,無論飛機,高鐵還是汽車,城際之間的交通確實只剩平常的一半。

報復消費 仍得有錢

那報復性需求總是真的吧?不諱言一次下單77杯奶茶、一口氣購買50支口紅,甚至連吃3天火鍋被送入加護病房的新聞都讓我目瞪口呆。連大陸財經作家吳曉波都在演講中提到今年下半年,大陸會看到貨幣寬鬆政策、產業大規模投資以及民衆的報復性消費。

按照京東提供的消費資料顯示,從大陸40個主要城市3月上旬的資料來看,手機銷售增長58%、家用電器增長37%。隨後多種促進消費的措施也在跟進:浙江、河北發放了消費券;江西則宣佈試行週末2.5天的彈性作息

但在我看來,疫情結束後的消費反彈,其實是一種剛性消費的延遲,並不是報復性的反彈。更何況,有些行業註定無法報復性消費。上餐廳、吃火鍋會暫時集中爆發,但次數怎麼可能太多?旅遊、理髮是固定消費,也不可能天天去。何況報復性消費也要建立在報復性收入之下。

疫情過後,企業不減薪就很了不起了,但各種福利報銷必定縮水,這並非杞人憂天,北京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就對工薪階層做了分析,一方面70%的工薪階層收入將減少;另一方面,近6成工薪階層手中的應急資金僅能維持3個月。同時大陸的家庭債務結構也已惡化,2018年房貸佔家庭債務比重升高到了55.6%,這種債務結構當然會對消費產生負面影響

大雨不停 傷痕難平

我身邊有些高調朋友確實曾嚷着要報復性消費,但他們真的報復性消費了嗎?我後來發現沒有。爲什麼沒有?一問之下,原來大家目睹身邊朋友經營企業的艱困,持盈保泰突然變成顯學。爲什麼?誰能想像海外疫情現在的恐怖爆發,這讓大量外貿公司叫苦連天,外貿訂單取消、多個國家鎖國,作爲世界工廠的大陸怎麼可能獨善其身?

養着大量員工的企業主,明知此時裁員在需要人員的時候將招工更難,但能夠生存纔是重中之重,不裁員哪有未來可言?而還在崗工作的人也忐忐忑忑,因爲大量人才迴歸就業市場,你憑什麼穩坐現在的位子?總而言之,17年前SARS過後的觸底反彈很難再現,隨着這個疫情正延燒着全球的各行各業,企業的經營難上加難,連花費也將因爲收入縮水而遲疑,在Covid-19方興未艾之際,全面性開工?報復性消費?我看姑且聽聽就好,咱且行還得且珍惜。

作者簡介 丁學文

臺大經濟系畢,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碩士,歷經海內外銀行、資產管理及股權投資產業。現爲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專注於全球產業資本整合平臺的搭建與投資,投資區域涵蓋中國大陸、臺灣、印度及東南亞地區。目前旗下共管理7檔產業投資基金,整合的產業投資人超過30家,涵蓋整車供應鏈、電池產業以及車聯網等。已投資企業則在全球超過40家,管理總規模超過百億新臺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