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物價漲氣象署海纜監測少600公里 地震預警縮水10秒

交通部次長林國顯(左)、中央氣象署長程家平(右)列席備詢。記者周彥妤/攝影

強化地震預警效能,中央氣象署擬在臺灣南部海域,建置地震與海嘯即時監測系統。中央氣象署坦言,因疫後國際物價大漲,當前經費不足,流標8次,計劃期程延至2028年,海纜長也從800公里大幅縮減剩200公里,6座海底觀測站砍半變3站,地震預警時效減少10秒,海嘯預警少30分鐘。

中央氣象署今天上午列席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業務報告。中央氣象署在業務報告說明指出,爲強化地震預警效能,預計建置臺灣南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底監測系統,強化對於馬尼拉海溝地震與海嘯即時監測執行「臺灣南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底監測系統建置計劃」。

中央氣象署指出,該計劃原期程2021年至2024年,預計在臺灣南部海域設置800公里海纜、6座海底觀測站,從屏東枋山延伸菲律賓呂宋島,對南部外海地震可提供10至20秒的地震預警時間、30至60分鐘海嘯預警時間。

然而,第2次修正計劃縮水,調整爲鋪設200公里長海纜,僅約到巴士海峽中間一帶,並設置3座測站,總經費略增至爲27.641億元,提供地震預警約14秒、海嘯預警約30分鐘應變時間。

民進黨立委李昆澤質詢時指出,因疫情影響,成本大增,中央氣象署迫於現實,海纜長從800公里縮減爲200公里,6座海底觀測站變3座,計劃又持續流廢標,「我非常不滿」。他也質疑,地震觀測措施對臺灣西南部相當重要,拖越久未執行,成本恐怕會更高,仍有足夠應變能力嗎?

中央氣象署長程家平答詢時指出,疫情衝擊,國際物價大漲,因經費不足,這是不得已措施,過去執行也有8次流標,標不出去,目前經縮減後,地震預警時效約14秒、海嘯預警30分鐘,與原計劃相比,地震預警時效減少10秒,海嘯預警少30分鐘。

李昆澤不滿表示,預警功能可能會因此減損,是否還能提供國人即時警報訊息,「你知道10秒可以救多少國人嗎?」程家平坦言,確實略有減損,不過海嘯通常有較長的預警時間,也會靠防災體系動員。

列席的交通部次長林國顯答詢表示,計劃會再評估檢討,未來有機會找更多預算支應。

對於大幅縮減,中央氣象署說明,因海纜船須從歐洲調度,且原物料持續漲價,200公里海纜鋪設計劃,經費恐怕要約40億元纔夠。

此外,中央氣象署也在業務報告指出,2024年臺風季起,中央氣象署開始提供「暴風圈最早抵達時間預估資訊」,參考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強化侵襲機率預報;另試辦「颱風警報期間沿海地區風力預報」,提供更多細緻風力資訊給各縣市政府,以利制定停班課等相關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