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美的造車 並沒有等來實錘 只是造了個"寂寞"?

美的造車,並沒有等來實錘!5月18日,美的集團旗下威靈汽車部件公司發佈三大產品線,包括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輔助自動駕駛系統。與百度小米、360等互聯網科技公司不同,美的強調“不造車”,專注爲車企提供汽車零部件。由於不是人們期待的進入整車製造領域,當天美的集團股價下跌0.71%,資本市場反應並不積極。

此前,美的集團在其官方公衆號發文,預告將發佈新能源車相關新品,並配有一張若隱若現的汽車海報。模糊的言辭,加之家電造車已有先例,一時間外界紛紛猜測,“豬都能飛”的風口下,美的也要跨界造車?塵埃落定之後,朋友圈不少人感言原以爲美的會造車,沒想到只是造了個“寂寞”。

美的集團微信公號截圖

要知道,目前美的手握1300億元現金,比小米還多。不過,筆者以爲,此次美的沒有被造車大潮裹挾,而只是堅定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未必就不是明智選擇。就連華爲這樣的科技巨頭,現在不也是堅稱“不造車”,只是爲汽車企業提供智能解決方案嗎?想必,美的一定有自身的戰略考量

汽車是一個資金、技術和人才密集的高壁壘、長週期行業。造車沒錢不行,但光有錢也不一定行。尤其是整車生產涉及成千上萬零部件,對產業供應鏈管理要求極高。現在跨界造車如此之熱,固然有產業變革浪潮助推,但這也不意味着每一家企業都適合。事實上,當前新造車勢力中,有真心實意追逐夢想者,也有不少追逐利益投機的。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更多新勢力擠入賽道汽車產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勝出並不容易。

更何況,美的此前經歷過造車“不愉快”體驗。早在2003年,美的通過收購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以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等企業,從客車領域進軍汽車業。隨後又在昆明和長沙新建了兩大客車生產基地,一度具備萬輛客車整車和專用底盤製造能力。彼時美的揚言要在“3至5年內成爲國內領先的客車生產企業”。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由於經營不善,美的幾年後不得不暫停造車項目,並將旗下美的三湘客車廠折價轉手比亞迪。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有人指出,此次美的成爲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或許比成爲汽車製造商更靠譜。爲什麼非要“一窩蜂”搶整車賽道呢?如果能做成零部件老大,豈不也挺好!這樣的討論值得重視。長期以來,在很多人眼中,整車都比零部件技術含量高,也更掙錢。其實,這裡存在一個誤區。事實上,汽車工業核心技術,更多是在關鍵零部件中,那裡才體現着高附加值。比如,德國博世就憑藉產品和技術優勢,2020年在中國營收超越德國本土,達到創紀錄的1137億元。這一數字比吉利、長城和比亞迪都高,其中的利潤也讓許多整車企業難以望其項背。

美的集團微信公號截圖

反思我國汽車工業之所以大而不強,很多人會指責一汽、上汽等國有整車企業不爭氣,這當然是重要原因。但從更深層次看,還在於我們的零部件工業不強,缺乏世界級的零部件巨頭及其技術。德國有博世、大陸,日本有電裝愛信,美國有德爾福、霍尼韋爾。可以說,每一個汽車強國的背後,都站立着一批汽車零部件巨頭。

“零部件強,則汽車工業強;零部件弱,則汽車工業弱”,這早已成爲汽車業的共識。從國際上看,當前全球零部件企業的研發能力已領先於整車企業。一輛新車的開發,70%的知識產權屬於零部件企業。由於歷史的原因,在傳統燃油車軌道上,短期內我國還難以培育出像博世那樣的汽車零部件巨頭。然而,在“智能化電動化”變革浪潮下,無疑我國最具備產生新的零部件巨頭的機遇。

從產業鏈看,汽車零部件巨頭不僅有着更強大的創新和研發能力,爲整車企業提供各種解決方案,而且也有利於國內供應鏈安全和穩定,彰顯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汽車行業而言,博世的產業鏈地位曾被華爲所羨慕,並曾被其公開表白,希望自己能夠成爲“中國的博世”。倘若美的能立足自身優勢,深耕相關零部件領域,有朝一日成長爲“中國的博世”,豈不也是我們所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