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碧道建設試點見成效

熱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達康書記把廢棄的採礦區改造爲生態湖,令人印象深刻。在廣州南沙區,鳳凰湖的誕生堪稱電視劇的現實版。

鳳凰湖2號湖與蕉門河是南沙區碧道建設試點,二者水系相連,而就在幾年前,鳳凰湖還是幾個巨型的廢棄採石坑,宛如大地的傷疤

南沙的城市建設者將蕉門河的活水引入廢棄採石坑,改造爲人工湖,並配建了濱水景觀

如今,蕉門河一河兩岸已成爲南沙的城市客廳,高標準中央商務區和濱海新城區正在這裡崛起。

7月31日,新快報記者跟隨廣東萬里碧道媒體行採訪團走進廣州南沙,探尋這背後的故事。

“十里畫廊”蕉門河 河面從30多米拓寬到100多米

盛夏的南沙忽晴忽雨,水洗過的城市在陽光下變得透亮。緩步走在蕉門河畔的步道,波光粼粼的湖水映襯着遠處濃綠的大山乸,水如碧玉山如黛,令人心曠神怡。

50歲的周春鬆金洲村人,也是一名村居河長。他是這裡的原住民,蕉門河養育了他,“以前交通不發達,蕉門河是主要的交通要道。兩邊的農田也靠它來灌溉,羣衆都是用蕉門河水的。”

周春鬆看着蕉門河近些年一點一點在變化。河道從30多米拓寬到100多米,原來蕉門河兩岸的爛船窩棚違章搭建被清拆乾淨,取而代之的是建成的十里碧道。2.5公里的景觀綠道,約有5000株植物,一河兩岸也被稱爲“十里畫廊”。

“把蕉門河建設成一項保護環境的‘生態工程’、傳承歷史的‘文脈工程’、造福於民的‘民心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競爭力工程’。”南沙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短短几年,區政府、規劃展覽中心市民廣場、圖書館、科技館紛紛落子,蕉門河中心區已成爲南沙的會客廳,讓這座廣州城市副中心熠熠生輝。

採石坑搖身變成鳳凰湖

如果把6260米長的蕉門河比作項鍊,那麼與之水系相通的鳳凰湖則是項鍊上的鑽石。

新快報記者看到,河邊有不少市民帶着小孩漫步棧道,欣賞蕉門河中心區的湖光山色綠樹鬱鬱蔥蔥,湖面波光粼粼,大家忍不住拿出手機拍下美景。河中央時不時還有皮划艇劃過,這是一項對水質要求極高的戶外運動

很難想象,眼前風光秀美的鳳凰湖,曾是一片滿目瘡痍的老舊採石場

過去,南沙曾是珠三角地區重要的石材開採地。多年來的過度爆破和採石,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城市景觀。

2003年,南沙關閉了所有采石場,但6個大型採石坑遺留在蕉門河中心區,最深的坑達五十多米,坑壁陡峭,影響城市生態環境,存在安全隱患,彷彿城市的傷疤。

2017年底,鳳凰湖2號湖建設完成對外開放,停車場驛站親水平臺觀景平臺、濱水棧道、環湖綠道、休息亭、公廁等休閒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採石坑用水系相連,形成七個湖。”廣州市南沙區水務局總工程師周瑛介紹,採石坑外連蕉門水道,內連蕉門河,兼顧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湖區南側建有一片小型淺水溼地,溼地種植各種水生植物,是湖區魚類重要棲息場所,也逐漸成爲鳥類重要的覓食場所。

無人機升上天空,可以看到鳳凰湖在平面佈局上成一個環形整體結構,平面形成一個葫蘆形狀,取我國傳統的“福氣”“如意”之意。

廣州每個區啓動5公里以上碧道試點

廣州共有河道1368條,總長約5500公里,水庫368個,主要生態調蓄湖12個,全市水面率10.15%。

廣州市河長辦透露,廣州已全面啓動了市級碧道試點工作,每個區都安排了5公里以上的碧道試點任務,計劃2019年全市建成103.98公里試點碧道。目前,已有20.7公里的碧道試點項目開工,98.13公里碧道試點項目啓動前期工作。

下一步,廣州將以“一條主脈、兩條支線、三大片區、多個節點”的空間總體佈局開展碧道建設,力爭2022年底,高質量完成約462公里三縱三橫骨幹網建設,同時全市建成碧道1000公里以上,最終形成“千里長卷,最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