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觀察丨從代工到品牌進階,“小巨人”如何進擊“大市場”?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

“去年10月你過來時,我曾提到,麥普在籌備‘重回’歐美市場了。一個季度過去,我們對歐出口增長了50%;這次帶來的新品,壽命再次延長了20%。”4月17日,第135屆廣交會的第三天,同往年一樣,廣州麥普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又守在了它的格子間裡。不時有外國客商探頭進來問詢,就在熙熙攘攘的、各色口音夾雜的外語洽談的背景聲裡,外貿經理黎梓聰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講述了新的進展。

對類似麥普數碼這樣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廣交會是一場雷打不動的春秋之約。它看見了後者的規模擴張、流量回歸,也在後者的見證下完成出口躍遷、翻番。

歷經67年從未中斷過的廣交會,大批“中國智造”通過這個平臺走向世界。數據顯示,這屆廣交會參加出口展的2.86萬家企業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5500家,比上一屆增長20%。參展結構調整的背後,全國“小巨人”企業連續三年以超一倍的速度新增,廣東更是以1535家的總量居全國之首。

從更深的景別看,“小巨人”涌現映射着一場代工到品牌之變,中企踏上了“尋找自我”之路。與此同時,步入調優期的中國外貿,也對廣交會寄予了更高期待。

十年之約,雙線見證

廣東普賽達密封粘膠有限公司最早赴廣交會之約,大概是在十幾年前。公司老員工記得,最初的展位,僅僅是一個9平方米的格子間。

生於外貿大城東莞,普賽達是典型的外向型企業,2003年成立不久後,它已將目光看向海外;不久之後,普賽達走向了“家門口”的廣交會。其國際事業部區域主管尤瑞琛稱,產能與外貿的成長几乎是同步的,實現第一個萬噸產能,公司用了不到四年;而今天,在成立後的第5個四年,公司規劃產能達到了24萬噸,“背後,外貿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們的出口、內銷基本五五分”。

去年春天,普賽達在汽配區新獲得了一塊6平方米的展位;半年後的秋交會,普賽達的展位組合變成了18平方米(化工區)+6平方米(汽配區);本屆,它在化工區的展位進一步擴張到了36平方米。尤瑞琛解釋,展位審批是直接同出口規模掛鉤的。

麥普的廣交經驗略短几年。2018年它首次參展時,出口額大約是兩千萬元;這一年,廣交會的展覽總面積是118.5萬平方米,吸引了2.5萬家企業參展。五年後的今天,麥普外銷範圍擴展到了全球160個國家,出口額在去年達到了近五千萬元。

去年秋天,重回廣交會線下展的第一年,黎梓聰曾透露,麥普正計劃以德國爲切口,重新拿回受阻滯的歐洲市場。在今年一月份赴德參加完一場電子展後,其一季度歐洲區域銷量已有50%的提升。今年,麥普將把重心放在南美和非洲,廣交會仍是重要渠道。本屆春交會,它的成交額目標是500-600萬元。

就在麥普“初來乍到”廣交會的那一年,廣東德爾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邁進了內部稱之爲“全球化佈局”的重要階段。彼時,德爾瑪已在國內的小家電市場打出了一片天。銷售經理張淑欣表示,小家電電商領域,德爾瑪擠進了Top 3。

德爾瑪一季度出口增長了10%以上。但在小家電“內卷”激烈的順德,國際市場尚不穩定下,德爾瑪仍在思考,如何在競爭中突圍,將品牌推送出海。

“對德爾瑪這樣的新品牌而言,面對一個陌生市場,當地代理商可以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快速觸達資源。”目前,德爾瑪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中間商篩選系統。但張淑欣認爲,從長遠計,組建本土團隊、直面海外C端一定是下一步驟。

2022年下半年起,意在提升快速響應能力,普賽達已開始在相關市場設置服務駐點。目前,其團隊已進入土耳其、印度、南非,南美等地也建立了倉庫。

歷久之後何以彌新?

2023年春天,隨着廣交會迴歸,工業自動化、新能源汽車等新增展區吸引着絕大多數關注。黎梓聰調侃,“像我們這樣的傳統行業就被擠到了室外展區。”

但“小巨人”企業的魅力恰在於永無止境的深耕,催動傳統細分領域持續進化。

這家垂直在打印機、複印機兼容耗材上的企業,一直在路上。去年秋交會,他們帶來的產品,使用壽命已高過同行30%-50%;僅僅半年過去,通過技術更新改造,麥普又在去年的基礎上將產品壽命再度提升了20%。

成效反映在市佔率上,過去一年,成品耗材硒鼓約爲10%-20%,鼓芯則達到了40%。

普賽達有着類似的經歷。幾屆廣交會跟下來,尤瑞琛眼看着密封粘接膠行業“卷”成紅海,站在身側的同行競品越來越多,創新從不給人喘息之機。

從9平方米的格子間換到36平方米的品牌展位,普賽達的展臺上,也從最初的聚氨酯密封膠開始,慢慢新增了需求量更大的硅酮膠。幾年前,新能源市場爆發下,它又開發出了電池膠、光伏膠等新產品。新能源系列產品一度將普賽達推上了二次增長曲線,現今大約佔到其總體營收的五分之一。

但在尤瑞琛看來,接下來,新能源的紅利期和窗口期也不會維持太久,他們必須尋找新空間了。維持住10%的研發強度之餘,普賽達還在推進服務化轉型,團隊爲客戶提供測試、培訓、售後等服務,其測試中心獲得了CNAS認可證書。

此外,普賽達繼續將廣交會視爲了解市場的重要平臺。今年,團隊新增了技術人員到場。尤瑞琛解釋,技術—銷售兩線合作,解決問題的及時性會更好。

事實上,歷久之後如何彌新,不僅是企業思考的問題,對廣交會來說同樣如此。

張淑欣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買展位差不多要花10萬元,裝修又要用掉十幾萬,再算上申請、推廣……德爾瑪砸在每屆廣交會上的錢就有二三十萬。

但另一方面,尤其在疫情之後,廣交會上的客源亞非多而歐美少,同德爾瑪的原有出口結構高度吻合;客戶需求又多以貼牌爲主,也不符合其預期。“當然,同老客戶聯絡感情、鞏固優勢市場是必要的,但我們更多還是期望能借此平臺開拓出新市場。”綜合分析之下,她開始思考,如何開拓新的市場。

67年前,廣交會成立於亟需打破封鎖、賺取外匯的新中國;46年前,廣交會蓬勃於改開南大門的廣東,見證了靠“三來一補”起家的製造史。但在新的“脫鉤斷鏈”威脅下,中國外貿也在陣痛中調優,加工貿易出口佔比在近20年間下降了30多個百分點;在廣東,外貿結構調整的劇烈程度則更甚。

數據背後,中國製造企業相繼開啓了品牌覺醒。而有着深刻歷史烙印的廣交會如何繼續支撐起這個新夢想?無數“小巨人”正在等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