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亂一定要等戴牙套? 其實3歲就可做「功能型矯正」

醫師指出,牙齒矯正可提早到3歲前,不一定要長大後戴牙套。(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一名正處於換牙階段男童除了門牙錯咬外、下巴也有些偏移,講話常常會噴口水,8歲時到兒童牙科進行矯正諮詢。臺北慈濟醫院牙醫師陳宜宏指出,兒童若長時間吸吮大拇指、吸奶嘴、咬異物、用嘴巴呼吸等不良習慣,會影響軟組織,導致硬組織不當的生長髮育。

過去家長髮現孩子有咬合不正情形時,醫師通常會建議定期回診觀察,等到12歲換牙完成再進行矯正,矯正方式則以安裝固定式矯正器或成年後手術治療爲主。但陳宜宏指出,「早期矯正」日益被重視,其實3歲就可提早配戴「功能型矯正裝置」。且根據國外治療成果顯示,100個孩童中約有80個可矯正成功。

陳宜宏指出,功能性矯正裝置是在孩童骨骼發育成長階段時,藉由此裝置將口腔結構導引至適當位置,在不施予外力情況下,搭配運動練習如呼吸練習、脣部運動、舌頭運動來矯正孩童的不良口腔習慣,使失衡的肌肉得以平衡,進而改變上下齶齒槽骨。

▲醫師提醒,兒童若長期吸吮大拇指、吸奶嘴、咬異物等,會影響牙齒生長。(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陳宜宏說明,牙齒生長髮育可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一到六歲的乳齒列期、第二階段是六到十二歲的混合齒列期、第三階段是十二歲之後的恆齒列期。「咬合不正」是指本應上下齶對齊的齒列,因上下牙齒間的咬合關係異常,出現了錯咬、開咬、深咬、暴牙、戽斗等。

陳宜宏進一步指出,咬合不正除了骨骼遺傳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孩童因不良口腔習慣使嘴部舌部肌肉失衡而導致上下齶齒槽骨形變。一般嬰幼兒可藉由吸吮母乳過程,鍛鍊嘴部與舌部肌肉的平衡,讓上下齶骨骼正常的生長。但若長期愛咬異物、吸奶嘴就可能影響牙齒生長。

案例透過功能型矯正裝置後,凌亂牙齒有明顯改善

咬合不正除了影響外觀外,還可能造成孩童咀嚼功能障礙發音學習障礙、較易齲齒、甚至成年後造成牙周病或呼吸中止等併發症。如何判斷家中小孩有沒有需要進行牙齒矯正?或是使用何種技術進行?陳宜宏提醒,孩子長牙後必須每半年定期做口腔檢查

另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正確的口腔習慣,不要讓孩子養成嘴巴開開、咬手指、吸奶嘴、吐舌頭等不良口腔習慣,以免影響口腔與舌部肌肉發育而造成齒列與咬合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