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後浪”的正確打開方式――與“Z世代”有效對話

他們不在日記裡說悄悄話,在自家客廳少言寡語,而在社交網絡空間豐富表達。這是一波兒在互聯網海洋上激盪的浪,他們被稱作Z世代。

相對於肯定,Z世代似乎更願意做否定判斷。

“那些想從我們身上看到中國未來的人――親愛的父母、師長、前輩,其實我還不知道,想成爲什麼樣的人。但,能和你們分享的是,我不想做什麼樣的人。”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站)策劃的演講視頻《我不想做這樣的人》被爆刷。全國26所學校955名學生的心聲,道出未來思考。

被稱作“Z世代”的他們,習慣性地在互聯網上學習、娛樂、獲取信息,他們與互聯網之間的聯繫與生俱來。他們有屬於年輕人的困惑和迷茫,但不乏對未來堅實和篤定的信念。

“如何認識Z世代?”“如何與Z世代有效對話?”“如何塑造Z世代正確的價值觀?”――這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互聯網信息泥沙俱下的現狀以及碎片化的呈現方式,爲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以及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問題導向,專業探討。近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嗶哩嗶哩協辦的“Z世代・新傳播”――新時代網絡傳播與青少年價值觀塑造論壇,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舉行。高校專家學者、媒體從業者、B站知名up主代表等,共商網絡傳播情境中的青少年心理狀態、網絡社羣文化等話題

“如何認識Z世代?”――愛國主義是底色

有人說,要想了解當代的年輕人,互聯網是最佳的窗口,也是最好的打開方式。他們不像老一輩的“70”“80”後還有記日記的習慣,可能與父母的交流也在變少。但是當我們打開他們的社交網絡空間,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其實遠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豐富,也更加精彩。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認爲,1995年至2009年間出生的“Z世代”是“既有全球性又有深刻民族認同”的一代人,Z世代的顯著特點是“高度依賴互聯網生活”,“他們通過互聯網來改變命運,通過互聯網來創造自己的想象,通過互聯網來構築自己的生活圈”。

“可以說,這一代人幾乎完整經歷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全過程,他們不像‘70後’‘80後’是通過學習進入互聯網的,他們天然生活在互聯網的狀態下。這一代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高度互聯網化,他們的價值觀也隨着中國的高速發展發生着深刻變化。”張頤武說。

不久前,清華大學圖書館發佈了2020年借閱排行榜,《毛澤東選集》連續第二年位列榜首,引得不少讀着《毛澤東選集》長大的50後、60後們既感慨、又好奇:爲什麼今天的年輕人喜歡讀《毛澤東選集》?Z世代到底有着怎樣的價值取向?

“年輕人在網上把我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稱作‘史上最牛創業團隊’。當代年輕人的‘底色’是什麼,由此可見一斑。”B站政策研究院研究員王祚認爲,Z世代的年輕人有着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儘管這一代年輕人對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同樣帶有迷茫和焦慮,但他們堅定地愛着自己祖國。”

“這很馬克思!”“向馬克思致敬!”“馬克思主義萬歲!”對於70後、80後的家長們而言,或許很難想象,這些都是今天的年輕人在B站一部動漫作品刷屏彈幕

國產動漫作品《領風者》用動畫的形式展現了偉大思想家馬克思的一生,作品一上線便受到了廣大青少年觀衆的喜愛,引發青少年觀衆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熱烈討論,B站總播放量超過千萬。除了動漫作品外,《領風者》製作團隊還在這一IP的基礎上製作了包括小程序直播答題、漫畫和表情包在內的一系列新媒體產品,都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參會專家認爲,在Z世代的成長過程中,中國處在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代,因此Z世代對國家的認同感很強。Z世代不僅受教育程度高,他們也能夠通過網絡連接全球,“他們的自信恰恰來自於自己對世界、對中國更深入的瞭解。”

外交學院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遙則認爲,無須過分強調所謂“Z世代”青年、或者哪個世代青年的特殊性。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每個年齡段的青年都有共性,要發現和發掘規律的一致性,結合他們的時代特性,引導青年培育正向的價值觀,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

“如何與Z世代有效對話?”――青少年需要怎樣的主旋律傳播

直觀的三維地形圖展示、簡潔明瞭的解說分析、恰到好處的音視頻史料剪輯……在B站,不少的年輕up主將歷史素材與新的視頻技術結合,將“四渡赤水”“百團大戰”“上甘嶺戰役”等歷史經典戰例生動再現,此類視頻都贏得了大量擁躉。

“Z世代的青少年是一批容易淚崩的孩子,他們會爲革命先烈事蹟所感染,也會爲抗疫英雄、外交天團所打動。做好青年價值觀引領和塑造,就必須要找到與他們有效對話的方式。”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蘇大鵬認爲,互聯網時代,短視頻和社交媒體平臺以更加年輕化和娛樂化的方式,迅速聚攏起了大批的青年,傳統媒體和教育工作者溝通青少年的方式亟需快速“變道”和“超車”。

“與Z世代對話,既要有中華文化經典的厚重,還要有二次元的靈動。需要深耕細作。”蘇大鵬說。

如何做好青少年羣體的主旋律傳播,是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課題。《領風者》動畫總策劃、湖南省永州市宣傳部長表示鍾君表示,主旋律傳播要以“守正創新”的方式做到“曲高和衆”,既要對孩子們進行創新性的教育,也要講規矩、守住底線。“要特別避免把正能量的傳播標籤化、口號化、簡單化,要尊重潛移默化、內容爲王、鏈條傳播、統一運營的現代傳播規律。同時,要形成規模,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兼顧經濟效益。”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方毅華表示,青少年的思維方式與父輩相比,具有去中心化、不確定性、非連續性、多元性、娛樂化等鮮明特徵,因此在向青少年傳播的時候,必須要了解現在所處的新的語境。她說,“如果我們現在對所處的環境不夠清醒的話,對於青少年的引導難度是非常大的,很難和青少年產生交流和對接。”

用《流浪地球》的方式回顧中國抗疫,用《神奇女俠》的劇本講述美國的種族問題……疫情以來,自媒體“留學生日報”製作的一系列時政類短視頻廣受歡迎。總結其成功經驗,負責人林果宇認爲,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已經形成一套獨特的話語體系,做好傳播的關鍵在於融入他們,並形成共識。“一定要用‘00後’的語言講述我們想給‘00後’講述的故事。”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原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陸士楨說,“價值觀塑造對青少年來講就是成長的一部分,主體還在於他們自身。因此要以青少年現代的、日常的視角,幫助他們加深對價值觀基本內涵的理解,把握價值觀的精神實質。要善於挖掘傳統當中的現代元素,學會用現代思維和現代語言邏輯去包裝傳統。”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數字創意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威在研討會上分享了關於“二次元”的研究。他指出,“二次元”是中國本土的話語實踐和概念重構的產物。“二次元”早已不再是小衆文化,而是當代中國的大衆文化,且正積極融入主流。何威認爲,在對青少年羣體的傳播中,“二次元”中的要素,一個“萌”,一個“燃”,都要利用好。首先,萬物皆可萌;其次,“燃”能夠激發理想主義的狀態或者少年感,這恰恰是當代青年需要的。應該充分利用好“二次元”文化的特性激發年輕一代的理想、熱情。

不過,有專家也指出,儘管社會各方面越來越認識到Z世代的戰略價值,青年的話語權大大增強,但我們也不能從忽視青年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迎合青年、吹捧青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青年研究》雜誌主編劉俊彥指出,“‘互聯網+’的後喻時代使青年人在運用傳播上具有革命性的優勢。這種革命性的優勢,使青年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比以往更爲直接也更爲深刻。但青年見多不一定識廣,青年價值觀尚處於塑造過程之中,青年思想需要正確引導。”

“如何塑造Z世代正確的價值觀?”――網絡平臺亦應有所作爲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願在種花家”“每一隻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這些感動廣大網友的臺詞,出自一部國產動漫佳作――《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部動漫把近代以來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動物漫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在青少年中“圈粉”無數。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創作者兼出品人、B站知名up主林超,對於紅色題材在新時代青年團體中的傳播深有體會。林超指出,“引領青少年羣體形成正確價值觀,首先要從傳播角度入手。當前網絡亞文化最顯著的特徵是所謂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表現是梗,被解構的宏大故事在互聯網上更易具有互動性、傳播性。”

“網絡平臺和自媒體正向引導的關鍵,在於形成共識,而非製造割裂。”自媒體酷玩實驗室致力於製作有關中國製造和產業升級類話題的短視頻。負責人朱紫輝和郭思嘉認爲,要找到內容的切入點、情感的共鳴點,巧妙地激發青少年愛黨愛國的共識點。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指出,移動互聯網生活已成爲“00後”青少年生活方式的顯著特徵,人類教育已經進入全域教育時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社會教育和網絡教育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互聯網空間在教育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加強互聯網教育治理迫在眉睫。”

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瑋對此表示認同,她說,“我們不能忽視互聯網對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網絡必須走向文化化,也就是掙脫技術的桎梏,使網絡變得更加有文化。”

在討論中,不少專家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即在塑造青少年正確價值觀方面,負責內容分發的平臺機構亦應有所作爲,肩負起傳播正能量作品的責任。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常務理事閆光宇表示,“現在的青年人被兩種東西固化了認知範圍,一種叫自主選擇,一種叫算法推薦。青年人容易被自主選擇和算法推薦困在自己的視野中,形成精神世界的雙重極化。”

因此專家認爲,內容分發平臺需要建立基本的責任共識,一方面利用好算法推薦系統,引導青少年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強化對平臺內容的規範管理,避免不良內容對青少年身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林超說,“因爲信息攝入量的空前膨脹,(用戶)對互聯網的內容選擇有自主性。但是針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創作,平臺應該在算法上努力做到三個必有:首頁必有、推薦必有和搜索必有。”

除加強網絡平臺治理外,與會專家還呼籲鼓勵青少年發揮主觀能動性,讓青少年真正成爲價值觀塑造的主體,注重發揮自我教育的功能。陸士楨指出,“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兒童的現代信息素養教育形成,將其納入價值觀塑造的結構體系當中。不僅要讓孩子成爲技術的消費者,而且要成爲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