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護佑航天員出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我國空間站階段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出艙活動中,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穿的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

該型航天服有何特點?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張萬欣進行了介紹。

新一代“飛天”艙外服有三項重要改進

艙外航天服是指航天員離開母船,走入太空或其它星球時所使用的個體防護裝備

張萬欣介紹,艙外服能爲航天員提供安全有效的環境防護、密閉空間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相當於一個小的飛行器。但與一般飛行器不同的是,航天員在穿着艙外服的條件下還要能完成艙外活動任務,這是艙外服最具特色的重要功能之一。

目前我國在研的空間站艙外服屬於軌道基艙外服,也就是艙外服運送入軌後不再返回地面,壽命週期內通過在軌維護與維修,保證狀態良好。其適體性採用一對多的方式,也就是一套艙外服通過尺寸調節後能夠滿足所有航天員穿着適體,可大大減少上行載荷重量和空間佔用。

相比實現我國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任務中的神舟七號任務,空間站任務中航天員要進行長時間的艙外操作,對艙外服的性能提出的要求更高。

張萬欣說,針對空間站任務出艙活動需求,艙外服在“神七”研製的基礎上,進行了三個方面的重要改進:一是改變了結構佈局設計,二是提高了服裝的壽命,三是提高了人服能力。總之目前在研的空間站艙外服較第一代相比,具有使用時間更長、安全可靠性更高、機動靈活性更好、測試維修性更強的特點。

艙內服同樣不可或缺

根據使用的場景不同,航天服可以分爲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兩大類。艙外服固然重要,艙內服也不可或缺。

顧名思義,艙內航天服是在飛船發射段、返回段、交會對接段、軌道段變軌過程中在艙內穿着使用的。作爲飛船壓力防護的備份,正常情況下,由飛船通風系統與艙內壓力服通風系統共同保證航天員通風散熱的熱舒適要求;在座艙出現壓力應急時,也就是飛船出現泄漏故障時,通過飛船供氧系統供氧,實現壓力防護功能,保證航天員生命安全;飛船濺落水上時,還具備抗浸作用。

1971年,蘇聯聯盟11號三名航天員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突然遇難,事故原因是意外導致其中一名航天員座椅下的換氣閥打開異常,艙內氣體快速泄漏,僅212秒後,艙內氣壓就降到真空,三名航天員急性缺氧導致肺栓塞而死亡,根本原因是沒穿艙內服。因爲本來設計載兩人的飛船加塞了一人,航天員只好不穿航天服,以節省空間,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這一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震動,從此艙內服就成爲載人飛行的標配

張萬欣介紹,從設計上說,我國艙內航天服根據其功能需求,選擇的是全軟式結構,針對航天員的人體尺寸分型設計保證適體性。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各自的型號,利用船上的資源,通過臍帶模式實現供氧、通風和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