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再出徵 爲啥是他們仨

謎底終於揭曉。

6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名單面向社會公佈,航天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名列其中,聶海勝擔任指令長。神舟十二號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

這將是時隔5年後神舟再度飛天太空也將再次迎來中國航天員的造訪。名單公佈後,不少人好奇:爲啥是他們仨,航天員乘組是如何選拔出來的,此次飛行任務有何挑戰,航天員又將在太空如何生活工作

近日,有“航天員女教頭”之稱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一一釋疑。

百餘科目從難從嚴選拔航天員

按照規劃,空間關鍵技術驗證及建造階段有4次載人飛行。黃偉芬說,針對這4次任務的特點,航天員系統按照統籌規劃、新老搭配、繼承與發展的原則,一次選出了4個飛行乘組,每個乘組由3名航天員組成,指令長由有載人飛行經驗的航天員擔任。

2019年12月,航天員系統完成神舟十二號至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的乘組選拔。黃偉芬告訴記者,“在選拔中綜合考慮了飛行經驗、出艙活動的要求與各自任務的匹配,根據年齡新老搭配、心理相容性等方面的因素確定乘組,加大了對臨牀潛在問題的排查,增加了高空減壓病易感性的檢查,確保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能夠滿足任務的要求。”

從2017年3月開始,航天員訓練全面轉入爲空間站任務做準備。黃偉芬說,通過全面系統訓練,航天員在思想、身體、心理、知識儲備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具備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做好飛行任務的準備。“選拔的背後是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試訓一體的原則。”她說。

據她介紹,航天員系統策劃設計並實施八大類百餘科目的訓練,包括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心理訓練、航天環境適應訓練、救生生存訓練等。

每組航天員都參加爲期30天的長期載人的綜合模擬驗證試驗,在模擬艙裡,按照在軌生活制度和飛行程序安排工作生活,提高他們的實戰能力。

6月10日,航天員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進場,開展全系統發射演練專項訓練,包括複習飛行手冊體育鍛煉、心理放鬆等專項訓練,參加升旗儀式,種植紀念樹、瞻仰東風基地烈士陵園等活動,圓滿完成進艙確認,爲執行任務做好充分準備

兩次出艙面臨前所未有挑戰

“與前期任務相比,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及建造階段的航天員飛行時間長達3-6個月,任務艱鉅複雜,航天員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黃偉芬說。

首先是身體素質的挑戰。黃偉芬說,健康的身體和旺盛的精力才能確保航天員長時間在太空工作和生活,長期失重的環境對人體的肌肉、骨骼、心血管功能的影響累積效應顯著增加,出艙活動對航天員的上肢力量也有更高的要求。

“載人飛行中,航天員要經歷超重、震動噪聲、失重、旋轉衝擊等多種環境工況,只有具備健康的體魄和足夠的體能儲備,才能耐受和適應這些特殊的環境因素。”黃偉芬說。

其次是心理素質的挑戰,航天員長期生活工作在狹小的空間站環境中,遠離家人和過去的工作環境,失重、震動、噪聲,容易使他們出現煩躁、情緒低落等不良情緒。另外交會對接、出艙活動等重要任務及各種應急故障的情況處置,要求航天員必須沉着冷靜、堅毅果敢。

第三是知識技能的挑戰。黃偉芬說,空間站任務極爲艱鉅複雜,航天員需要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長期在軌健康生活工作的能力;人工控制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實驗艙飛行器交會對接、撤離和艙段轉位等方面的能力;收集、處理、轉移和存放生活工作物資廢棄物的能力;執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能力,等等。

她告訴記者,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雖然只在軌駐留3個月,但這是空間站任務的首次載人飛行。因此,航天員要完成一些相對特有的任務,主要是參與空間站任務的長期駐留,再生生保、出艙活動,空間物資補給、機械臂操作控制,再維修等關鍵技術的驗證,還要開展空間站站務的管理、物資的盤點、日常維護,等等。

在太空可實時觀看新聞聯播,可與家人通電話

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長達3-6個月,如何打發空餘時間?“可以聽音樂、玩遊戲、看視頻,實時觀看電視直播,也可以隨時給地面打電話。”黃偉芬說,可以看新聞聯播,而且是實況直播;還可以和家人、朋友、同事通電話,通過局域網絡給地面發送文字短信、圖片、視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員都攜帶了私人物品。“雖然飛船往空間站運送的物資很寶貴,但還是爲每位航天員準備了私人物品‘行李包’。”黃偉芬說,包括書籍、家人照片、小物件、小玩具。

在空間站的工作生活中,航天員如果出現輕微的生病外傷怎麼辦?黃偉芬說,飛船上配備了百餘種常用藥品和醫療器械,如果生病可以及時處理,“因爲飛行時間長,所以對航天員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也大大增加。他們的自我救護和互相之間的救護能力大大提高”。

在之前的載人飛行中,航天員太空授課令人印象深刻。未來該場景是否還會重現?黃偉芬說,雖然不一定有太空授課這種大型科普教育直播,但在軌的空間科普教育一定是將來空間站任務中的常態化工作之一,未來會利用空間站積極開展科普教育,比如結合航天員在軌生活、工作、實驗試驗等進行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