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走進“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信仰的力量――走進“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
連日來,國人悲痛於兩位科學巨匠的離去,也深深感動於他們矢志不渝的科學探索精神和造福人民的理想信念。是什麼讓他們年過九旬仍躬身於稻田、不捨手術刀?記者走進24日開幕的“衆心向黨 自立自強――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尋找答案。
主題展以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偉大指引爲主線,以科學家精神內涵爲框架,260餘張文圖表格,190件套科學家書信手稿和文獻檔案實物,11個多媒體影像,帶我們穿越時間長河,走近180餘位科學家投身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的歷史瞬間。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百廢待舉,黨中央向海外留學生髮出了“祖國需要你們”的號召。
“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展牆上,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在1950年牽頭起草發表的《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71年後讀來,仍覺澎湃激昂。
回家!回家!“兩彈元勳”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程開甲,氣象學家葉篤正,“地學大師”塗光熾,微生物生化學家沈善炯、空氣動力學家羅時鈞,“中國核物理研究開拓者”趙忠堯……一批傑出科學家毅然回國,投身新中國各領域的開闢和建設中。此次首次展出的一張20世紀50年代歸國留學生簽字明信片,見證了這一共和國史上規模盛大的歸國潮。
從第一顆原子彈在茫茫戈壁成功爆炸、《東方紅》在太空中第一次奏響,到高鐵、大飛機刷新“中國速度”,上九天、下五洋逐夢科技前沿……行走在展區內,移步換景便是時代的跨越。從科技救國、科教興國到科技強國,始終不變的,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國家重大需要爲己任的拳拳赤子心。
經過袁隆平院士的照片時,人們慢下腳步,駐足凝視。照片中,他站在海南的水稻基地,彎腰查看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爲讓中國人牢牢端穩飯碗,這位老人和稻田打了一輩子交道。
“太行愚公”李保國,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每年進山“務農”超過200天,用盡一生把科技和富裕帶給農民。李保國因病離世後,他的愛人、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員郭素萍繼續着他未竟的事業。“作爲從事林業的研究人員,我要沿着李保國的足跡,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奮發作爲、無私奉獻,努力寫好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郭素萍在主題展開幕式上說。
還有致力研究脊髓灰質炎防控、守護幾代國人健康成長的“糖丸爺爺”顧方舟,爲鑄“天眼”燃盡一生的“時代楷模”南仁東,穿梭藏地採集4000萬顆種子的科學家鍾揚……他們心無旁騖,潛心科研,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也寫在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裡。
主題展中,有一塊電子屏展示着一片寧靜的星空,每一顆星都以一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陳景潤星”“王選星”“袁隆平星”“吳孟超星”……因爲有他們,祖國的科技星空,正是羣星閃耀時。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懷進鵬說,“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有着各自的人格特質,卻有着共同的精神內核,那就是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這些偉大精神匯聚成科技界衆心向黨的精神洪流,必將激勵着億萬科技工作者在新徵程上砥礪前行、再續輝煌。
行至展區盡頭,只見一面紅牆上懸掛着100位科學家的入黨申請書,紙張深淺不一,新舊不同;細細看來,每一篇筆跡都工整優美、話語質樸真切――
“我回國近三年來受到黨的教育,使我體會到黨的偉大,黨爲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目標的偉大,我願爲這一目標奮鬥並忠誠於黨的事業。”人民科學家錢學森這樣寫道。
“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清除了舊中國的污泥濁水,工農業發展了,許多過去靠進口的東西,現在自己能夠生產了,這一切使共產黨在自己的心目中威信大增,並深深感到黨說話是算數的,是真心爲人民的利益奮鬥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爆炸力學專家鄭哲敏院士這樣寫道。
參觀完展覽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研究生海星朔激動地對記者說:“信仰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它就在這些演算紙、試劑瓶中,在老一輩科學家們日復一日的治學中。信仰的力量,讓他們能夠不顧一切地奉獻一生。我們青年一代,不止感動,更要行動,投入到科技報國的浪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