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四階段洗禮 新藥業脫胎換骨

臺灣新藥產業2021年起將進入收割,專家認爲從2009年對新藥的陌生,到2012年起開始的泡沫化,緊接着進入2016年的各領風騷期、至2018年開始的復原期,新藥經過四個階段洗禮後,正式進入脫胎換骨,不排除因藥證、授權案等利多話題,再度成爲多頭主流。

投資專家王子剛認爲,新藥產業自2009年開始,12年來是歷經了美麗與哀愁的青春悲喜劇,隨着產業和投資人的逐步成熟,2021年起新藥產業將開始進入真槍實彈,有基本面具利基題材公司,纔可望脫穎而出。

以產業發展歷程來看,新藥研發和資本市場的關注,也是一部寫實的生技史。專家認爲可以分爲四個階段:

一是2009年~2011年的民智未開蠻荒時期,當時中裕智擎、浩鼎等新藥股普遍在20元以下,中裕以面額10元募增,15元登錄興櫃,都還要四處找投資人。

二是2012年~2016年百花齊放羣魔亂舞期,新藥狂飆、齊漲,只要有產品進入臨牀的公司股價就能大漲,代表作有臺微體440元、基亞480元、安成380元、太景140元(面額0.001美金)、寶齡490元等,不少海外專家不斷提醒要預防泡沫化。結果,2014年7月28日基亞解盲失敗,連續19支跌停板,成爲重要分水嶺

三是2016年~2018年的分道揚飆各領風騷期,股價走勢不再齊漲,而是需要真正「有授權」、「取得藥證」才能漲,代表作有:中裕350元、益安198元,而浩鼎則因解盲失敗,股價盤跌至170元左右。

四是2018年~2020年的創傷復原病態期,即使有授權、有藥證等利多公司,股價一樣無感,投資人只看營收、EPS,因此,已獲美國食藥署(FDA)藥證的中裕從350元下跌至70元以下,已授權的益安從198元下修到40元以下,取得歐盟藥證的藥華藥,也從204元跌落至80元以下,生技股的再度「齊跌」,加深投資困難。

法人認爲,新藥在股市大起大落,主要的病因濫芋充數者衆、醫藥專有名詞艱澀等,預期隨着生技知識水平的提高,新藥股也將開始進入大洗牌,真正具競爭性的公司,纔可望獲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