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歐洲拉攏晶圓廠 幫助不大

全球半導體產能嚴重短缺,供不應求情況恐延續到2023年,歐盟雖然與22個成員國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恩智浦艾司摩爾(ASML)等合組半導體聯盟,但由政府主導設立晶圓廠雖符合地緣政治要件,但在自由主義思想根深柢固歐洲來說,就算拉攏美國亞洲半導體廠去歐洲設立晶圓代工廠,等於是拿了歐盟的補貼,卻把多數產能拿來替歐洲以外的客戶代工,晶圓廠留在歐洲幫助不大。

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故事臺灣主題,指出在美國及中國的兩強國家衝突升級下,臺灣已成爲全球最危險的地方,而臺灣半導體產業掌握全球經濟命脈臺積電是全球最有價值的晶圓代工廠,生產84%最先進晶片,一旦臺積電停產也代表全球電子業斷鏈

在此一情況下,半導體產能已成爲全球地緣政治下必爭之地,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三大廠已在中國及美國設廠,不過只有英特爾在歐洲有晶圓廠,歐盟希望說服臺積電及三星到歐洲設廠,但除了給予資金補貼,其它相關的設備材料配套,以及如何確立新的商業營運模式等,仍無法提出具體計劃

包括英特爾、臺積電、三星電子等全球三大半導體廠都是公開發行企業,到歐洲設立先進製程晶圓廠若無法獲利,着實無法對龐大股東有所交代

事實上,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後,自由主義思想早已根深柢固,自由市場競爭已是歐洲企業文化特色。歐盟主導成立半導體聯盟,想要把晶圓產能留在歐洲境內,但在地緣政治風險下,歐盟雖然想跟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卻又不想直接得罪中國,如今想要吸引英特爾、臺積電、三星到歐洲設廠,但歐盟又要求擁有主導權天秤的兩端孰輕孰重,很難找到平衡點

英飛凌執行長Reinhard Ploss先前就質疑歐盟要投資2奈米晶圓計劃並無法解決歐洲晶片供應問題。歐盟市場早已不是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等3C產品生產重鎮汽車製造仍在全球擁有舉足輕重位置,歐洲半導體三巨頭近年來主攻車用晶片,但車用晶片並不需要用到最先進製程。

ASML執行長Peter Wennink也點出歐盟成立半導體聯盟,應該要找出正確的市場定位,並表示在地緣政治風險下,美國對中國實施出口禁令進行防堵,歐盟若也跟進,等於是逼中國加快科技自主,一旦中國被逼急,不出15年光景,中國就什麼都可以自己做。

對歐洲而言,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關鍵市場,對中國管制太過,反而會對歐洲企業造成傷害,時間一久,中國就不會再依賴歐洲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