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魚躍龍門 打響龍潭村

每年端午節前後,宜蘭礁溪龍潭湖鯝魚前仆後繼溯溪而上,蔚爲生態奇景。(李志文提供/胡健森宜蘭傳真)

由龍潭村民自己規畫成立的鯝魚洄游覆育園區,吸引大批遊客前往一探鯝魚生態。(李志文提供/胡健森宜蘭傳真)

動員令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村因村內有個景緻絕美的龍潭湖」而得名,雖然只是地處偏遠的小村,卻在歷經快速發展又迅速沒落、沉寂好一段時間後,村民們成功覆育鯝魚再度讓龍潭湖散發光彩,端午節前後鯝魚溯溪而上的奇景,更讓龍潭湖近年來聲名大噪,「魚躍龍門」讓這個小小村莊再造重生前景可期。

雪山山脈 充滿靈氣

依傍雪山山脈的龍潭村,地下水脈豐沛,除了充滿靈氣的龍潭湖,當地龍潭游泳池也相當知名;龍潭村原稱「大埤村」、龍潭湖則名爲「大埤湖」,1959年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將軍來到宜蘭視察,深感當地風景秀麗而詢問地名,隨從回答說是「大坡湖」,周至柔思忖後改名爲「龍潭湖」,龍潭湖與龍潭村就此定名。

位置隱密 美軍曾駐守

龍潭村因位置隱密,又擁有獨立水源,曾被政府做爲接受美援物資、美軍顧問團及美軍駐守的秘密基地地方盛傳,在冷戰時期國際政局極爲敏感的時刻,在我方海域擱淺的蘇聯船隻船上船員全被圈禁在此,因事國家機密,只有當地居民才知道。

50年代爲響應政府發展工業,當地設立了「龍潭工業區」,最知名的就是前身爲臺麗成衣工廠臺化公司進駐;60、70年代則是龍潭村工業的鼎盛時期,全村甚至高達7成村民都在臺化工作,龍潭村也是宜蘭縣最早以工業起家的小村莊。

龍潭村的發展規模,從當地道路規畫就看得出來,雖然多年來未做都市更新,但村內主要道路卻是既寬又大,原因就是爲配合大型貨車出入,當初就已規畫寬敞的道路,即使以今日標準來看,仍是頗具規模。

捕捉變守護 覆育鯝魚

隨着產業轉型,到了90年代,龍潭村的產業發展也日趨沒落,村民生活開始轉爲農工混居型態,地方居民開始思索如何順應時代轉變走出一條活路,於是與村民關係最密切的龍潭湖生態,特別是湖中最具代表性的鯝魚,就成爲眼前最好的發展運用資源

村民們齊心合力,從過去的「鯝魚捕捉者」變成今日的「鯝魚守護者」,龍潭湖的鯝魚生態繁衍日益興旺,而村民自己規畫成立的鯝魚洄游覆育園區,也曾獲選農委會農村社區生態成果展示範點,每年總能吸引數十萬人次遊客,前往一探龍潭湖鯝魚生態,親眼目睹鯝魚溯溪洄游產卵的大自然奇景。

透過村民們自身努力,逐漸得到外界重視,不僅吸引愈來愈多遊客,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資源也陸續注入,更有計劃性地發展當地建設,但龍潭村民們很清楚,在發展家鄉的同時,絕不能殺雞取卵,一定要充分保留龍潭湖的生態樣貌,讓自然生態永續繁衍,也才能讓年輕的一輩保有機會繼續留村,在家鄉安心工作與兼顧家庭,讓龍潭村村民與自然生態一起生生不息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