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蔡承哲無師自通 糊出一紙神功

蔡承哲紙糊創作時總是一臉專注、投入,充分展現匠師、職人專業的一面。(謝芷芸攝/蔡承哲提供)

蔡承哲根據設計師畫出的比例圖,將鍾馗一分爲二,露出內部紙糊剖面,此番操作下,鍾馗神像變得活靈活現。(呂妍庭攝)

蔡承哲示範紙糊技法。(呂妍庭攝)

走進「一紙神功」匠人蔡承哲的「工作室」,置物架上作品陳設簡單,連工作區也顯得寂寥,要不是桌上擺着少許工具,角落放置3D列印機、制模機具,很難想像這就是紙糊藝師的生產基地。與創作時專注的職人神態不同,帶點憨氣的蔡承哲笑着介紹,自從出名後,即使搬回嘉義縣朴子市老家才半年,已有前往配天宮參拜的進香團把他的工作室當成參訪第一站,連招牌都沒有的住家兼工作室,無心插柳成了無料景點。

嘉義高工建築科畢業的蔡承哲,原本從事法拍、應收帳款工作,在臺中市開公司26年多,早年在法拍屋還要登報紙廣告的年代,蔡承哲生意做得風風火火,旗下員工10多人。他透露,當年1輛車絕對開不到5年就換新,身穿名牌、出入精品店,只要熟悉的銀行業務缺業績,他二話不說就辦貸款,貸下來的錢一樣放銀行戶頭,每月再繳利息,當成挺朋友、挺兄弟。

千萬支出與時間成本難算

瞧瞧蔡承哲掛在工作室的老照片,20年前一臉白淨,戴着金框眼鏡,相貌斯文,再看看眼前曬成古銅色,普通休閒服上沾着些許污漬,很難想像他當年的紙醉金迷、花天酒地。10年前,蔡承哲因興趣一頭栽進紙糊世界,且憑精湛手藝闖出名氣;半年前爲照顧年邁父母,身爲長子的他結束臺中的事業,搬回老家,如今每天得張羅兩老生活、吃食,晚上再到社區大學上課,剩餘時間全用於紙糊創作,日子過得單純又樸實。

蔡承哲笑說,幸好當年胡搞瞎搞,替自己存了錢當老本,否則10年紙糊生涯,光看得到的3D列印機、開模器、電腦等設備支出,林林總總開銷近千萬元,遑論難以計數的精神付出、失敗挫折和時間成本。

曾被雙親誤以爲不務正業

回老家定居前,蔡承哲父母只知道他在臺中做生意,完全不知道兒子因紙糊工藝在臺灣早享有名氣,看兒子整天在家不工作,除照料倆老,就是埋首桌前糊東西、雕東西「不務正業」,老人家難免叨唸幾句,直到蔡承哲一五一十解釋,倆老才知道兒子深藏不露。

儘管1天在紙糊工藝花上8小時、10小時,蔡承哲還是不斷延遲交貨,工作桌掛着一塊不甚起眼的小看板,上頭全是委託製作紙糊神明的「主家」個戶資料,多數沒寫上交貨日期;有標註日期的,時限最久竟然是農曆馬年2026年。蔡承哲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說,還有人已下單7、8年,作品還在排隊中。

紙糊技巧無師自通,將歷年作品完整度、精緻度稍加比較,不難發現蔡承哲不斷在自我超越,技法愈見純熟。因紙糊需慢工出細活,糊上2、3層就得先風乾,等幹掉後再上一層紙糊,反覆又枯燥的過程,蔡承哲說他從不覺得無聊,反而從中磨出心性;也因爲這分「不容易」,蔡承哲一年產出的紙糊創作不超過3件。

蔡承哲每製作一尊神尊,就會到神尊所屬廟宇走幾回,感受廟宇的氛圍、靈氣,腦海中再逐漸生成神尊該有的樣貌。即使是家神,他也會透過與委託人互動過程,揣摩對方個性、風格,想辦法做出與委託人氣場相近的神尊。

比其他匠師多了些謹慎與用心,自知作品產出急不得,蔡承哲不得不以價制量,偏偏喊出自以爲嚇人的行情,對方卻一口答應,甚至果斷下訂,阿沙力的氣勢常常讓他懷疑人生,自問難道是價格開得太低?

蔡承哲說,紙糊神像製作繁瑣,光是紙糊就得上20、30層;最初爲測試作品的耐用度,火燒、水淋、冰凍,甚至拿鞭炮炸都得試,堅持從塑形到上色通通自己來。

自豪紙糊神尊比木雕還勇

當初在臺中時爲不影響同事工作,辦公室外的小陽臺就是工作室,沒想到一待就是5、6年,直到公司業務萎縮,工作室才從陽臺移至室內。

蔡承哲說,紙糊神尊材質比木雕、任何材質都「勇」,有很大一部分是紙糊過程需自然風乾、曝曬,「天然的最好」,讓他拒絕使用任何機器加速風乾,這分堅持讓作品韌性加深、加乘。冬天日照不足、溫度偏低,同樣影響紙糊作業,這段幾乎零進度、難產出的空窗期,蔡承哲就改作紙雕紙帽,因應季節變化製作不同的產品。

神明帽夯到競價一物三賣

蔡承哲說,會做紙帽,是不想讓自己創作的紙糊神明戴不同材質的帽子,無心插柳才慢慢研究出紙雕工藝。當初曾拜託經營神明刺繡的友人周讓廷拿神明帽樣品給他觀摩,對方一口拒絕,理由是不希望他被既有產品侷限。

從小在配天宮廟埕長大,蔡承哲憑自己的想像,果然製作出難以被複制的神明帽子。周讓廷曾經因蔡的作品做得巧妙精細,順手拿回自己的刺繡店裡擺設,結果一物連三賣,客戶出價一次比一次高,意外讓蔡承哲的手作神明帽灸手可熱,訂單接不完。

蔡承哲討厭同一件作品做兩次,因此他的作品始終獨一無二。從業界眼光來看,周讓廷稱讚蔡承哲的作品極具個人特色,在就連大師們都會相互仿效的市場潮流下,蔡承哲的紙帽作品深具獨特性,總讓人一眼就相中。周讓廷說,不少大陸技師會模仿臺灣匠師的作品,唯獨蔡承哲讓他們模仿不來,「這就是功力」。

住家距配天宮僅僅5步距離,身爲廟口囝仔,蔡承哲10多年來靠紙糊跟神明打交道,委託他紙糊神尊的客戶更有逾半是領着神明指示而來,自認「麻瓜」體質的蔡承哲說他似乎從未與神明有「靈感」,走上紙糊這條路,除了靠興趣支撐,冥冥中似有神助和人助。

投入紙糊創作初期,蔡承哲化名「葉永析」在臉書、網路社羣分享創作歷程,在網友、粉絲不斷提供建議下,他的創作量能不停壯大、進化,如今既能以紙糊縐褶做出維妙維肖的皮膚紋路、皺紋,也能把紙糊糊到比蛋殼還要平滑的膚質觸感。

知名服裝代理商慕名委託

當年中華文化總會爲了探尋臺灣瀕臨失傳的工藝,製作《匠人魂》系列影片,相中蔡承哲的高超技藝,2019年以他爲主角拍攝《匠人魂‧紙藝篇》短片,「一紙神功」匠人影像呈現世人面前,掀起討論度。

「一紙神功」這份對職人的稱許、肯定,讓蔡承哲紙藝師聲量達到高峰,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慕名前來,委託他製作紙糊藝品,且委託人來歷都不小,不乏知名服裝品牌亞洲區代理商、造船廠小開等。

手糊鍾馗意外成經典之作

其中服裝代理商不但委託蔡承哲手糊鍾馗,甚至情商旗下服裝設計師畫設計圖,讓蔡承哲依照設計圖,將鍾馗一分爲二,露出內部紙糊剖面,此番操作下,鍾馗神像變得活靈活現,意外成爲蔡承哲經典之作。

蔡承哲說,現在擺放在工作室層架上的作品,都是委託人好心「借放」,因手邊訂單滿檔,可能20年、30年也做不完,根本沒有庫存,幸好客戶情義相挺,願意讓他帶着已賣出的作品到處展出,正因爲這些人情義理,才讓他得以把紙糊這項傳統技藝文化發揚、傳承。

蔡承哲小檔案

● 化名葉永析,52歲。

● 中華文化總會《匠人魂》系列影片《一紙神功》主角。

● 紙糊生涯10年。

● 作品:紙糊作品30-40件、紙帽30-4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