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會餓肚子」 少年張忠謀棄筆改走半導體
張忠謀的人生不只精彩,還充滿戲劇,從他自傳上集透露,除了半導體成就和臺積電創辦人的頭銜,他更是一個不停學習、不斷自我反思的思想家。人生如戲的他,演出了一出屬於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演進史」,也譜出一段華人在美國社會如何立足的扉頁。
來自做官的家庭,父親張蔚觀曾是寧波縣政府財政局長,張忠謀形容自己家過着「中上階級」的生活,但因爲戰亂,張忠謀18歲前就逃難三次,每逃離一處,父親對家的安頓就得捲土重來,但無論如何顛沛流離,父母都把張忠謀的教育看成是第一大事,這也爲何造就張忠謀在求學和事業,打下穩健又紮實的基礎。
▼張忠謀母親徐君偉非常重視教育,即使戰亂,也精心安排張忠謀就學。(圖/翻攝自張忠謀自傳)
張忠謀會走上半導體領域,父母教育影響甚深。首先,是母親對他中學時期的安排。張忠謀10歲那年,發生了珍珠港事變後,爾後一路從香港、上海、西安,一路西進到重慶,由於逃難荒廢了半年學業,這時,張忠謀母親徐君偉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念當地最高學府南開中學暑期班,妙的是,徐君偉是在和一些官夫人打牌才知,南開是張忠謀的機會。張忠謀順利進入南開中學銜接就讀,當然,這當中也有張忠謀自己的努力,才獲得保送初中二年級的機會。
第二,就是父親打消他想當作家的念頭。張忠謀初三(國中三年級)時,因爲加入校刊活動,張忠謀挖掘出自己在文學與寫作的興趣,興起想當作家念頭,但他父親卻說:「寫作不易謀生,當作家可能會餓肚子。」讓他早早明白,興趣和謀生技能要當成兩件事。後來要升大學時,張忠謀父親也堅決要他念理工,才能謀生,很務實,從現在回頭看起,似乎也是對趨勢的一種遠見。
▼張忠謀父親張蔚觀得知張忠謀想當作家,務實地勸他打消念頭。(圖/翻攝自張忠謀自傳)
第三,張忠謀在選擇大學及科系前,在美國大學任職教授的三叔,也給予當時懵懂的張忠謀一番好建議,他建議張選擇理工和人文科系都很傑出的哈佛大學,讓他有緩衝時間建立對理工的興趣,而非進入專精的麻省理工學院,這段記憶讓張忠謀事後回想,認爲他的三叔「料事如神」。
這幾次在求學階段的關鍵選擇,讓張忠謀逐漸走向理工領域,也纔有機會一腳踏入半導體業。在哈佛就讀一年後的張忠謀,大二就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但張忠謀形容,麻省給了他就業的本錢,他對這學校有「十分敬,五分愛」;相較之下,哈佛才真的是讓他心靈與智慧豐富的園地。
決定海外留學前,張忠謀母親就特別提醒他,家裡只能提供他第一年的學、雜、生活費,也因此他大二時開始感受到經濟壓力,張忠謀開始靠打字賺零用錢,大三幫教授做計算工作,大四當研究助理;也因爲經濟壓力,張忠謀開始急着畢業,務實的在麻省理工學院修了繁重的課程,對於他所選科系機械工程,從陌生、不知道,到「爲將來謀生而讀」,漸漸變成「有些問題也蠻有意思」,但他形容,始終沒有培養出一股熱情。
▼張忠謀因爲連兩年考博士挫敗,才意外進入半導體業界。(圖/翻攝自臺積創新館)
看似順遂的求學經歷,在張忠謀連兩年參加博士資格考時遇到挫折,張忠謀認爲是「有生以來最大打擊」,但也因此讓他決定就業,一個華人在美國不當教授,而以一個陽春工程師的姿態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他自述到,回頭看這兩次的落榜,反而是他一生最大的幸運,因爲如果考上了,他絕對不會進入半導體界,人生完全兩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