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半導體業進入新賽局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談話重點摘要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半導體世紀論壇。圖/王德爲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16日應邀出席半導體世紀論壇,認爲晶片生產移回美國,就無法延續成本下降趨勢,一旦晶片成本停止下降或趨緩,半導體晶片無所不在(ubiquitous)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產業可說已經進入新賽局。張忠謀認爲,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還沒死透但也瀕臨邊緣。

美國爲扶植半導體產業發展而推出晶片法案(CHIPS Act),張忠謀表示,必須瞭解晶片及半導體的無所不在,源自於成本的節節降低,過去一個電晶體的價格約2~3美元,IC價格可能在20~30美元,如今手機晶片有高達100~200億個電晶體含量,等於現在電晶體價格已是十億分之一美元而已,是成本降最多、通縮最嚴重的零組件。

張忠謀表示,半導體的製造基地移到美國,已經是進行式,會導致電晶體或晶片成本會上升,美國半導體制造成本比臺灣多50%,可能還被低估,或者說是比我低估的比率還要更被低估,這樣就不能延續成本下降趨勢,反而會讓成本上升,進一步讓半導體無所不在趨勢造成影響。

張忠謀表示,他先前提過半導體產業中的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已死,原因之一是美國對中國的禁運及擴大限制範圍,原因之二是爲了國安因素將製造移回到本土及供應鏈韌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自由貿易還沒死透但也已經瀕臨邊緣。

張忠謀強調,半導體產業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已死的情況下,第一個會看到的就是晶片生產成本上升,一旦成本上升,造成晶片無所不在榮景的成本下降速度就會停止或趨緩,等於半導體產業已經進入完全不同的新賽局。

張忠謀解釋,半導體生產集中在少數國家是因爲具有競爭優勢,美國也有很大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IC設計領域,例如很多IC設計大廠都在美國,因爲設計工程師要接近終端市場,這也是爲何美國還是享有IC設計的競爭優勢。

張忠謀接着表示,臺灣、日本、韓國的競爭優勢主要在半導體制造,這是工作文化產生的競爭優勢。半導體廠投資愈來愈高,都是24小時機臺運作全年無休,因爲設備很貴所以不能隨便停工,若一個設備故障會造成生產鏈中斷,在美國隔天早上纔會有人來修,但若在臺灣半夜兩點就修好了,這就是工作文化產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