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忠/「舞力」青春,就差點火

文/葉文忠

那天,去出租店找二手DVD,兒子推薦了一部《舞力全開4》(Step Up Revolution),去年暑假的院線片,印象中好像看過電視廣告。心想,這不過就是個好萊塢永遠拍不完的熱舞電影,其實沒太高興趣。但也沒瞧見其他想看的,就姑且帶回家

這是我近日看片,真正跌破眼鏡的一部電影了,即便我看的不是3D,也無損我的驚訝,查找了一下,原來臺灣票房破億,全球也超過了一億四千萬美金。

▼舞力全開3D(威視電影提供)

《舞力全開4》讓我開了眼界

不太記得上一回看這類熱舞電影是哪一部,《舞力全開》系列也常在電影頻道中播出,和其他熱舞電影《舞力對決》(Stree Dance)之類的,畫面的識別度不高,就是一堆又屁又屌的的街頭舞者,賣弄舞技馬達電臀、極盡風騷之能事,在街頭尬舞,穿插着Break Dance,滿地旋轉,大概是街舞電影的標準戲碼女主角總會參加某個舞蹈遴選,在經過街頭的洗禮後,雀屏中選。所以這類電影,除了舞技,大概也沒別的可看性了。但不管多麼老套,總是歌頌青春

嘻哈風,是目前街舞電影的主流(圖/photo pin)

先說劇情,其實簡單,很多人早看過,一羣出身邁阿密貧民區名爲「The MOB」的街舞團體,用了「快閃」的方式出現在各個讓人想像不到的地方展現超炫舞技,然後迅速消失,現場只會留下了「The MOB」的團名藝術裝置。之後再將Video 上傳Yotube,衝高點擊率,目標十萬獎金。但這羣人賴以爲生的港邊,卻被大財閥給買走準備改建新商圈,財閥老闆的女兒愛跳舞,愛上了街舞的男主角...以下就是老套了。

熱舞電影,或說街舞電影,其實代表着是一種青少年展現熱力社會反射,釋放青春的強大動能,如果沒有市場,不會一拍再拍。每部熱舞電影都有一個固定老梗,「永遠都要記得自己的夢想,勇敢去追尋」。你我也知道事實殘酷,跳街舞純粹就是過癮,發泄,無法跳一輩子,而且對肢體的傷害極大,能跳成大師的真沒幾個。

好萊塢的這類電影,在臺灣橫行有年,既是熱舞,演技就別計較,只看舞技,算算應該是從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週末的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開始,那正是Disco席捲全世界開端

《週末的狂熱》是掀起臺灣熱舞電影的鼻祖(圖/翻攝自網路

之後,熱舞的電影在臺灣就沒斷過,《熱舞十七》、《閃舞》、《霹靂舞》,舞蹈類型從Disco、爵士舞一路演變爲嘻哈,伴隨着每個世代的青少年成長,從五年級一路陪伴到八年級。

這《舞力全開4》之所以讓我訝異,因爲我看到了新東西。全片圍繞一箇中心「break the rules」,打破成規

尬舞,本質上就是另類的街頭鬥毆,所以每個街舞電影,總是你來我往的叫陣,肢體動作機械化、玩具化、極限化,爲嘻哈而嘻哈,還帶有那麼一點的頹廢,這集卻收掉了街頭尬舞,變成了視覺藝術,熱舞電影沒發生過這樣的事。

這部片子顛覆了以往街舞電影的尬舞,創造了新的視覺享受

簡單的說,「break the rules」就是創新,突破,但不衝撞。打破了自有街舞電影以來尬舞的“一致性”,提升到了藝術境界,讓人大開了眼界。不管認不認同,這部電影傳達了幾個今日追逐成功的速食模式:一、自我行銷;二、放大優勢;三、尋找認同。然後將這三點「break the rules」,就會創造無限機會。今日,網路行銷,衝出超高點閱,已經是成功行銷的不二法門,「江南Style」PSY與小胖林育羣,都是這樣迅速竄紅。

這樣的藝術表現,在以往的街舞電影裡從未見過

反觀臺灣,多年來,似乎從未有過自己生產的熱舞電影,屬於teenage的熱情奔放的題材也並不常見,即便有,仍是死氣沉沉充滿壓抑性的「勵志」劇情,如「翻滾吧阿信」、「志氣」之類的。就在今年,聽聞終於出現了一部臺灣街舞電影《舞力四射》八月上檔,或許可以看看力道如何,當然,沒有對等資源,絕不可同日而語。

《舞力四射》是臺灣難得見到的本土街舞電影(圖/翻攝《舞力四射》臉書

其實熱舞電影並不好拍,成本並不低,背後定有個陣容龐大的編舞團,還必須有多首原創舞曲,加上拍攝大場面的舞蹈攝影機組。「器小不可以盛大」,這方面臺灣確實力有未逮,一方面積弱不振的市場,養不出專業的人才,二方面政府始終無法協助拓荒,名之爲輔導實則又縛又倒。但先天不良,不代表我們一定拍不出來。

國情不同,臺灣同齡孩子,都被書本壓彎了肩膀,沒有正常的青春可以享受,更難蛻變出屬於臺灣自己的街舞,氣不沉也難。美國不愧是超級強權,一個源自中下階層黑人的街頭運動也可以讓全世界流行。我也想起偶爾在電影頻道中看過的印度寶萊塢電影,多少都會來幾段歡樂的歌舞,他們卻不玩嘻哈那一套,舞蹈動作常讓國人捧腹,但這隻證明一件事,尋找歡樂是沒有國籍的。

青春,是美好的。成人世界正在忘記熱舞電影帶給人們的那種痛快的釋放感,我常在臺北車站地下街中正紀念堂,瞧見一羣羣孩子揮汗練習着街舞,或者他們正在「break the rules」,創造屬於自己的街舞?這說明着,臺灣的孩子,仍是滿身滾燙的青春。戴立忍說,現在要找導演上街頭去找比較快,但我想說,去「街頭」找故事,把火點在這兒,反更能突顯導演對社會的觀察的深度。

臺灣的導演們,或許可以多嘗試這樣的電影,把熱情活力獻給該享受青春的孩子,不要二十年後,他們回頭瞧見的,只是「那一年」的苦澀。

My blog : http://jamesyeh1963.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