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培麗/新銳服裝設計師牟天朗 帶着新眼光夢想起飛

文/蕭培麗 圖/牟天朗

「我覺得跟着市場學習是當設計師很重要功課,但是不想一窩蜂做一樣的東西,不然當設計師沒有意義。」

甫滿三十而立之年的臺灣新銳服裝設計師牟天朗正帶着他的自有品牌SIMON MO向服裝市場發聲,201 8的春夏裝設計,在上海時裝市場初試啼聲,就受到注意,尤其一襲紅白寬條文相間裙裝、洋溢女性藝術又隨性的氣質頗受業者青睞。他立足大陸上海走向中亞洲市場的夢想正跨出令人驚喜的一步。

他把藝術和歷史文化的喜愛融合服裝設計中,也延伸其視野,像一個追夢者,在一千零一頁故事裡,他發想創意,讓服裝在女性身上像是說故事般的呈現自我的品味風格

他就是這樣一位有視野和認真自我追求的服裝設計師,視野似乎也決定了他的服裝品味和發展潛力。

高中時跟隨鋼鐵業者馬來西亞拿督牟有輝先生從臺灣赴馬國就讀國際學校畢業後前往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的中央聖馬汀服裝學院女裝科系求學,該校是倫敦最好的藝術學校,有多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如約翰˙加利亞諾_前Dior設計師,臺灣知名時裝設計師古又文,陳劭彥等等。

牟天朗在校期間擁有在 Alexander McQueen 英國服裝公司實習經驗。(亞歷山大·麥昆是最年輕的英國時尚獎得主(British Fashion Awards),和Givenchy紀凡希在1996年簽了一個5年的合同(1996-2001) 他爲Givenchy設計了2季成衣和3季的高級訂製服。)牟天朗在求學過程特別感受到肢體藝術與時裝剪裁的連結是最能啓發他的靈感,因此決定往 womenswear 女裝發展,畢業後在 2013 年追隨DVF前總監 Nathan Jenden 先生於上海旗下 MASK 品牌擔任女裝設計師。

夢想一直都在,靈感在隱隱發酵,但是他沒有積極投入市場,反而不斷檢視自己對時裝的愛好與決心,並投注市場觀察,花了幾年時間終於意識到自己對服裝的熱情與堅持,於是2016年成立自己的同名品牌Simon Mo,他說;這個行業雖然已經飽和,但是我不做這一行可能會後悔一輩子 ,於是他會保留每一次的設計,就像留下生命紀錄。並維持一年兩次的服裝設計,在服裝市場絕對不缺席。

服裝市場的現實與挑戰在這位新銳設計師眼中,不是一個經營數字而是一個堅持,中央聖馬汀服裝學院的教學讓他知道要做屬於自己的服裝,而不是嗅覺市場所需,投其所好。可以想見新的服裝設計師要在飽和的市場做到自己想要的設計,道路艱難且孤獨,再加上臺灣市場對服裝向來喜好外來品牌,這無非是一條孤獨之路。

丘壑成於胸中,他的設計讓人看到整合的概念,有藝術美感、又有時尚品味,無異於女性展現自我的一種方式,設計是一個廣納百川的活動,牟天朗巧妙融合他喜愛的藝術和歷史,讓女性穿着像花一樣綻放。

他的視野不只展現在設計上,還展現在品牌的經營步驟,他分析市場,對中國、日本、韓國、泰國,整個亞洲市場甚至中亞皆能深入頗析,在他的腦中勾劃出明顯清楚的市場特性與發展藍圖。於是他選擇上海做爲起步,以上海出發,再逐步走向中亞市場。上海是亞洲服裝中心,對新銳設計師張開雙手,也樂於培植,正符合他們的需求,投向該處作爲出發地的人絡繹不絕。

他大膽選擇上海也正是不少年輕設計師所選擇立足之地的原因,比較起來上海時裝很多元,敢穿衣服,是值得投入的市場。所謂好設計是走出藝術家與市場融合之路卻又不失去自己,還能偶爾與市場爭強。他經營步驟的一環,也看到各國女性對花布的喜好。Simon Mo選擇花布與材質觸角不只是日、韓還廣至東南亞,更由於氣候暖化,他發現東南亞花布料透氣材質具有優勢,適合引爲女裝的選材,兼具他主張的綠色時尚風。

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元素,豐富生活色彩,除此之外設計中還強調舒適細緻、剪裁風格、生動的輪廓線條,優雅浪漫印花與拼貼設計細節, 打造女人剛柔並濟的特質.

廣納百川使一位設計師的創作源源不絕,任何形式的藝術都可能有相似之處、期間有令人驚喜的、也有互通或是也可能令人疑惑的意念運用,藝術家設計師習慣在某種理念下進行一種非主體性的交流,不分化的存在,物與設計像是一體兩面的存在,形而上的理念是否可以被實際穿衣者接受,而不是在走秀臺上的距離感,女裝設計在某種意義上,也有類似的鏡像哲學

觀察一位時裝設計師的創意有時候較之於大衆熟悉的設計更需要經年不斷的看他所呈現自己風格,就像詩歌與歷史,詩描寫的是人生情理的必然性,歷史則是敘述時空中的事態。所以亞里斯多德曾說過詩比歷史更哲學一般。好的服裝設計師不是設計一件可以蔽體保暖的衣服,而是像詩歌一樣表達人生情理的哲學態度。

一位喜愛歷史的設計師,是可以把歷史做人性化處理的,也容易把人生看成歷史,牟天朗就是試着把它融入服裝設計,其中在一件裙裝裡延伸他對歷史故事中蛇的想像,意外地顯示出一種超逸之美。也印證了他所說的服裝設計是內在的不只是一種時裝,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風景,而是擁有新眼光”──馬賽爾‧普魯斯特 ...。

放眼臺灣我們大多是穿着國外的品牌,臺灣的新銳設計師必須向外走,發光後才得以回到自己的家鄉舞臺,除了我們的自信度不夠,產業沒落更是主因,政府在扶植文創發展之餘,也應該多關注臺灣的新銳服裝設計師,擦亮他們、爲臺灣在世界舞臺發光。……………………………………………………………………………………………………………………………………蕭培麗,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政大EMBA科技管理研究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研究所。曾任中天香港財經主播東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財經組長,中廣記者,黨營事業華夏投資公司顧問,東森大陸事業部顧問,臺灣民俗村顧問,卓越雜誌顧問、新超科技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