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 頒齊!看到袁隆平的名字有了黑框 網友淚崩

(原標題:“五章” 頒齊!看到袁隆平名字也有了黑框,網友瞬間淚崩...)

其中“五章”包含:

我國五大最高榮譽“五章”

已全部頒齊

加了一個小小的黑框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長沙逝世,民衆醫院前獻花悼念|視覺中國

吳朝輝最後一次見到導師袁隆平,是在今年年初。雜交水稻高產攻關會在三亞舉行,91歲高齡的袁隆平在會上發表了十幾分鐘的講話

那次會後,吳朝輝去到袁隆平家裡,對方特地囑咐他,搞了行政管理科研工作不能丟。

從2002年,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吳朝輝已經追隨袁隆平做雜交水稻高產攻關十九年了。現在,他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勤處處長。

吳朝輝和導師袁隆平

“我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在一檔訪談節目裡,袁隆平回憶說,年輕時他赤着腳下田,春天的稻田冰冷,還經常被螞蟥咬,現在有套鞋,條件好多了。

吳朝輝一度想追捧熱點,將研究方向定爲分子生物學,是袁隆平勸誡他,“從自身出發,從實際出發”,不要拋棄原本優勢。擔任博導期間,袁隆平會對照英語詞典修改他的論文英文摘要。有時凌晨過後,他還會收到導師修改論文的建議——袁隆平就住在單位裡,每天都可以當面指導學生

袁隆平這一生與水稻結緣,心心念唸的夢想是“禾下乘涼”:1973年,實現三系雜交稻配套;1995年,突破兩系法育種關;2000年,實現超級稻畝產700公斤第一期目標;2014年,突破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大關……現在雜交水稻已經推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增產的稻穀每年可以多養活7000多萬人口。

1976年,袁隆平(右)與同事李必湖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 圖

他沒有停下腳步。在人生的最後十年,袁隆平開始耐鹽鹼水稻研發,想要在中國廣闊的鹽鹼地上種出高產的水稻,養活更多的人。

吳朝輝說,2020年底,山東耐鹽水稻實現5‰鹽度突破且畝產量超450公斤,距離老師“億畝荒灘良田”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5月22日13點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此後的一天,從各地趕來爲他送行的近10萬人,長沙城裡一時鮮花短缺。

在那些悼念的花束中間,沾着泥土,翠綠的稻穗最爲醒目。吳朝輝會想起,2016年,老師考察山東的一處高產攻關試驗田,欣喜地看到水稻出了穗,“整整齊齊,高大威猛,是他見過的最好看的” 。

【以下是吳朝暉的口述】

【一】

2002年,我碩士畢業之後被分配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自此,跟隨袁院士從事雜交水稻高產攻關。

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也是袁院士原來在安江農校的學生,第一次到袁院士身邊工作才得知,每次提到自己是袁院士學生的學生,他就哈哈大笑。2002年11月份,袁院士指派我到海南進行三亞高產攻關示範,那一年,在三亞成功種植的超級稻“兩優0293”超過八百公斤,達到當時海南水稻的高產紀錄。袁院士非常高興,看到試驗田是我自己施肥、打藥,和師母鄧老師說,“我們選的人沒選錯呀?”

2004年,我希望繼續提高理論水平,師從袁院士攻讀博士學位。在學位論文雙向選定方向時,當時分子生物學很熱,我也想要追捧熱點。袁院士拍着我的肩膀,“我們不要追求所謂的熱點,從自身出發,從實際出發。你現在在搞高產栽培這個方向就非常好,你幹嘛要拋棄自己原本的優勢?”我接受了他的建議,一直從事高產栽培生理生態研究。

可能人家以爲袁院士當我們的導師,就是掛個名,不會具體指導。實則不然,他會逐字逐句對照英語字典修改我們論文的英文摘要,晚上凌晨過後,發現了論文中的某些問題,也會馬上打來電話要給我們當面指導。他就住在單位,每天都能當面指導。

因爲我攻讀碩士研究生前工作過五年,年紀相對大一點。三十多歲了還沒結婚,他就很替我着急,他認爲應該“先成家後立業”。袁院士甚至發動過來採訪他的媒體記者,幫忙打聽有沒有好姑娘,“我這個學生還未婚”。

2014年,我們農科院在湘西自治州建設科技產業扶貧,袁院士鼓勵並批准我到湘西州龍山縣掛職科技副縣長。他說,一是我能夠勝任那裡的工作,二是要提升組織管理才能。在任期結束前,他親自到龍山縣指導我的工作。

2016年下半年,我回到原單位,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次年,通過羣衆選舉,成爲中心後勤管理處的處長。

【二】

在我看來,袁院士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就是高產,更高產,爲國家的糧食安全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充足的技術助力。

2013年,袁院士指派我到山東省負責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我們和青島的袁策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在日照市莒縣臨沂市莒南縣進行超級雜交稻攻關都取得了成功,畝產九百多公斤,畝產一千多公斤,遠遠超過了當地的高產紀錄。

起初,團隊高產攻關試驗田選址時,選擇了山東省日照市的莒縣。當時袁院士走訪了很多地方,莒縣一是溫度,光照條件;二是滿足土樣條件;三是有水灌溉,高產攻關項目也取得了成功。莒縣旁邊就是臨沂市的莒南縣,莒南縣覺得當地的土壤條件,天氣條件比莒縣更有優勢,通過科技部掛職的同事引薦,想把高產攻關基地放到當地。2016年元月,袁院士考察臨沂市莒南縣時,對當地條件的評價很高,生物優勢明顯,水稻剛剛出穗的時候,整整齊齊,高大威猛,是他見過的最好看的。

2016年,袁院士在山東檢查基地的時候和青島市市政府的領導有一個座談會,他們希望袁院士團隊能夠和青島市進一步對接。袁院士說,“我只懂雜交水稻,其他的我又不懂”。當地主管科教文衛負責人說,青島市發展藍色經濟,有好的濱海生態條件,雜交水稻優勢與海洋經濟結合,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於是,有了“海水稻”的概念。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的稻作改良示範基地。王海濱

培育耐鹼性水稻是袁院士近些年的研究重點,他鼓勵我們,我們有強大的雜交水稻雜交優勢,遠緣雜交優勢,豐富的種子資源;青島市市委市政府批准了實驗基地和實驗大樓的建設,我們是有可能培育出耐鹽鹼地,高產的水稻,對於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通過他的戰略分析,我們也有了底氣,組建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從事耐鹽鹼水稻研究。

2021年3月,科技部批覆同意支持湖南建設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現在,這些平臺都已經搭建好了,而我們敬愛的老師遠去了。

袁院士不僅是一位科學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秈型雜交水稻、兩系雜交水稻、耐鹽鹼水稻,他走的每一步都不平常,都昭示着一個偉大的,具有影響力的產業的形成。

早期,在東北就有耐鹽鹼水稻研究,但是一直沒有重大突破和進展。開座談的時候,老專家就講,耐鹽鹼水稻好難搞,我們搞了幾十年了,也沒說出什麼重大進展。袁院士介入該領域後,我們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我們利用遠緣雜交水稻優勢,提供適用鹽鹼地的種子資源,隨時耐鹽鹼地高產品種,加強執行栽培技術,進展顯著。

【三】

在培育耐鹽鹼水稻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水稻秧苗是不耐鹽鹼,鹽鹼程度很高時,水稻下面都是一層白色的鹽,影響吸水,影響水稻的縱向生長。

團隊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請教水稻研究方面的老前輩,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比如說研發新的水稻品種、降低土壤鹽鹼度,嘗試了各種辦法,實驗之後取得了重要進展,爲我們擴大規模,提升產量做了充足的科研基礎準備。

袁院士對待耐鹽鹼水稻的研發非常執着,也很自信,當我們遇到困難,士氣低落的時候,他會組織技術小組的座談,指出我們的有利優勢,怎樣彌補調整方向。他不是那種死命工作的人,生活很有規律,也很有節奏。

袁隆平團隊最早將耐鹽鹼水稻研究放在了青島和東營兩個城市。“超優千號”是袁院士親自配置的組合,最初是作爲高產攻關組合,綜合性狀比較好。但是意想不到的情況是,在海水稻田上種植發現它也能夠耐鹽鹼——我們在鹽鹼地上進行品種的篩選,“超優千號”作爲試驗品種,不僅能夠存活,而且成熟度高,產量高。

耐鹽鹼水稻的試驗品種包括“超優千號”和其他一些代號品種,代號品種需要通過審定才能公佈正式的名字,仍處於實驗階段,實驗階段又包括小實驗、大實驗、中實驗。

2018年,袁院士將目光投向高寒耐寒地區的耐鹽鹼水稻培育,因爲中國鹽鹼地的面積很大,要真正“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內陸鹽鹼地主要分佈在我國東北,例如吉林內蒙古、遼寧等很多地方。相比山東、廣東沿海地區的鹽鹼地,內陸鹽鹼地的特點是鹼性更強,水稻養分吸收不足。

袁院士帶領團隊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都去進行實驗示範,例如在內蒙古等地方都有組建分中心,袁院士派團隊專家定期去那裡進行指導,協助當地平臺搭建。

目前,袁隆平團隊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鹼地改造項目。2020年底,山東耐鹽水稻實現5‰鹽度突破且畝產量超450公斤,距離袁院士“億畝荒灘變良田”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工人正在爲海水稻脫粒測產。王海濱 攝

【四】

今年年初,我在三亞最後一次見到袁院士。當時高產攻關會在三亞召開,袁院士親自在會上發表了幾十分鐘講話。 我去到他家裡,他指示說,“搞了行政管理,但是科研工作不能丟,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科研。”

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始終心繫各個基地試驗田的情況,只要身體許可,他都會操心這些事。袁院士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現在,他的第一個夢想實現了,第二夢想還未完成,他卻離開了。

2004年4月12日,袁隆平在三亞研究水稻。人民視覺 資料圖

昨天(編注:22日)上午,我像很多中國老百姓一樣的,看到鋪天蓋地的消息說袁院士過世了,哎呀,我都急死了。打電話過去,說是謠言,我馬上就往醫院趕。去醫院的路上接到電話說“病情穩定了”,我又高興一點,等到快了,接到電話“剛剛走”。

我跑到醫院時,只見到了袁院士的遺體,對着他的遺體,我磕了九個頭,頭都磕破了。我們沒有做好思想準備,覺得他能夠挺過這一關。

在三亞時,他就住院了,隨後轉回到湖南住院。醫院治療期間,袁院士的子女,親人都在陪伴。作爲學生,希望他能夠靜心休養,一是不允許去探視,二是怕打擾了他休息。

在袁院士團隊,我扮演着栽培技術研究和土壤調理的工作,現在我們這些人要沿着他指引的方向,繼續努力走下去。

2021年5月23日晚,湖南長沙,依然有民衆自發前往明陽山殯儀館悼念袁隆平院士。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