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玉/同島一命 沉着應戰——這波疫情教會我們什麼事?

吳昆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這篇文字可能很不中聽,但並非要歸罪或課責。而是提醒當政者,從這波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問題?學到什麼教訓?以後別再重蹈覆轍。

虛僞的安全感是致命的鴉片

過去一年的防疫成功,讓臺灣上下充滿了虛僞的安全感,鬆懈了對病毒的防禦,使得病毒登堂入室,這一點應該多有共識

▲ 5月1日起COVID-19本土病例每日採檢陽性率趨勢。(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但共識並沒有改變熱中政治互斗的臺灣羣衆行爲準則。疫情一炸鍋,網上被「兩週清零」的信心喊話洗版。但稍有經驗的人都直覺,這波社區感染沒那麼好處理。

其徵兆就是「多點爆發」,這跟作戰一樣,如果大量槍砲聲來自一個方向,那可能是大軍壓境,還好處理。但若前後左右都有零星槍聲,大概就是被包圍了,恐怕更難應付。果然幾天後,兩週清零的聲音消失,愈來愈少人相信5月28日可以解封。

這個過程鮮明標示了臺灣社會的習慣玩法:「先喊先贏」。正如臺灣史上許多民變與戰爭,總是「聲勢浩壯,接觸即潰」。

▲基隆市長林右昌喊話中央,希望指揮中心把全國將屆的三級警戒延長兩週。(圖/記者郭世賢翻攝)

如果將藍綠網軍這種習性形象化,大概就像面對羅馬大軍的高盧人,開戰前總得大聲「叫陣」,敲鑼打鼓,猛擊盾牌,甚至對着敵人脫褲子亮屁股,先來一頓羞辱。然後一坨人往敵軍戰線衝過去,當場被安靜而有紀律的羅馬軍隊,「有效率的殺戮」。

這些產自選舉的習性,其實無助於現實的戰爭。真實作戰,需要的是資源、兵器、流程戰術、與紀律,而不是純粹的勇氣與信心。港星杜汶澤大概也看出這點,於是在臉書貼出一段語重心長的話:「小心和恐慌是兩回事, 情緒失控更是戰士死穴。放輕鬆不代表放鬆,病菌和敵人最害怕沉着應戰的人。臺灣加油!」他的重點不是呼喊團結,不是鞏固領導中心,不是相信政府,不是聽黨話跟黨走,不是臺灣一定勝利,而是「沉着應戰」。

「沉着應戰」這四個字背後的意思是:我們已做好一切戰鬥準備,鎧甲器械早已擦亮磨利,戰士訓練完成就位,整隊人互相護衛補位,面對慘烈狀況人人知道自己任務,克盡職責,勝負則交給老天。

雙北升三級,賣場超市涌入掃貨人潮。(圖/記者李佳蓉攝)

相反的,「兩週清零」這種宣示,純粹是種沒有依據的信心喊話。人們正因爲恐懼,所以更需信心;因爲勝負難料,纔要喊明天會更好;因爲真實工作準備不足,領導也不知如何應戰?所以得喊鞏固領導中心來給領導思考時間。君不見,一句「封城」,人人提着菜籃全聯結果反而一羣中鏢?!這心,虛啊!

拜託各位政黨網軍,別再用這種「安心鴉片」來面對危機,那是一種會讓人快樂一時,卻足以麻痹掉警覺性的鴉片。戰役之前愈是覺得己方能夠輕鬆獲勝,就愈沒有面對慘烈戰局的心理準備,面對慘烈現實時愈容易覺得自己被騙而喪失信心,纔會「接觸即潰」。喊了一整年的「臺灣難波萬」,結果幾個「王」就讓全臺破功,爲「驕兵必敗」下了完美註解。

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疫情爆發前,不論中央或地方首長,無不沾沾自喜大聲宣揚自己的「超前部署」,狀況一來,才發現那全都是個屁。我們的防禦計劃,只有國境上薄薄一線,根本沒有境內二線、三線、以至最壞狀況的作戰準備。人力、物力、工作流程、甚至通報和指揮程序,都是爆發後才急急如律令開始磨合,手忙腳亂十天才慢慢走上軌道。

舉例來說,指揮中心去年堅決否定快篩試劑。疫情爆發後,卻不得不以快篩試劑作爲擴大篩檢的第一道過濾,縮小框列人數後再用較精準的PCR確診,重症再送進醫院。以這種「三線佈防」戰術,一方面找出潛藏感染源,同時保障醫療體系運轉能力。

▲現在健康存摺也可以快速查篩檢結果。(圖/指揮中心提供)

但不幸的是,去年否決快篩後,指揮中心既沒有社區感染時的擴大快篩準備,也沒有足夠的快篩試劑儲備,疫情爆發後才緊急向廠商徵召。

篩檢現場高溫,工作人員全身防護服熱到虛脫,快篩站呢?臺北市政府後來去向工研院調了兩組「正壓」篩檢站,靠民衆義助移動式冷氣,發號碼牌讓民衆不必頂着太陽排隊,才一點一滴摸索搞定篩檢站整個工作。

▲爲強化臺灣各地防疫篩檢量能,全臺企業紛紛捐贈相關設備。(圖/記者林悅翻攝)

篩完複檢又卡在PCR量能不足,通報流程過於複雜耗時,直到鬧出「校正迴歸」風波後,中央纔在23日與地方開會調整流程與量能,那已經是疫情爆開的十幾天後。

在地方,柯P的反應算快的,篩檢站、輕症確診防疫旅館、徵召前醫護志願軍,逐步就位。一直高喊超前部署的猴爺則像是ㄎ一ㄤ掉了,新北市疫情比臺北市嚴重,動作卻總是慢半拍。

算算全臺灣稱得上「超前部署」的,反而是遠在南方的陳其邁,大概因他公衛背景與去年作戰經驗,早早調齊了病牀、人力、與篩檢站,只是疫情還沒燒到高雄,還沒機會驗證成效。

萬華快篩站。(圖/記者李毓康攝)

這整段過程就跟「曲突徙薪」這個成語故事幾乎一模一樣,去年提出各種辦法與警告,卻被嗤之以鼻的教授與廠商,現在才驗證他們的看法是對的。反過來想想,過去一年多,如果指揮中心與雙北市長,都能跟高雄一樣做齊準備,而非「寄希望於國門」,今天又怎會手忙腳亂?

此外,許多人都把「資源」二字,單純解釋爲「錢」,其實大錯特錯。作戰資源,簡單說就是「子彈」、「槍管」、與「士兵」,「錢」只是購買的流通介面。所謂「子彈」,是如篩劑、藥品、疫苗物資;「槍管」是將這些物資或設備送到前線,使其可運作的通路和細節方法。

最重要的還是「士兵」,那需要平時有效的訓練、儲備、與組織,戰時才叫得到後備人力來操作這些物資。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因爲早早準備好了,纔有本事沉着應戰,輕鬆勝利得像理所當然。而沒有作戰準備的,就只能回到上一條,靠戰場上亮屁股來加強信心,勝負全靠運氣。

同島一命 沉着應戰

面對這波已經開始擴散的疫情,我們必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更需有全島一盤棋的概念。傳統災害防救「地方負責,中央支援」的規定,其實很有問題。現在需要的不是一個躲在後方的後勤司令部,而是一個名符其實,直接下令調度各縣市統一作業的「指揮中心」,才足以快速應對各種狀況。

舉例來說,地理上,新北市像個甜甜圈,臺北市則是被甜甜圈包圍的小餐包,基隆市則是甜甜圈邊上的一顆草莓,三者密不可分。就算封城,也恐難只封其中之一。

▲全國疫情三級警戒下的街景。(圖/記者張一中攝)

作戰上,這三個縣市如果各行其是,市長們爭奇鬥豔,絕對天下大亂。但若有指揮官跨縣市統一指揮,三市一體作戰,互相補位,交叉支援,交換最佳實務,作戰圖譜纔會更爲清楚。

最後,還是要說明,「同島一命」並不是什麼口號,而是現在臺灣人必須共同面對的現實。反而,「沉着應戰」纔是需要不斷提示大家放在心裡的行動準則,就跟電影裡梅爾吉勃遜不斷喊「Hold on」一樣。

今年,即使過了五、六月這波,年底可能還要再承受一波疫情衝擊,中間還有缺水、缺電,外頭還有老共軍機。現在正是戒斷臺灣社會「安心鴉片」,訓練大家「沉着應戰」的最好時機,這可能纔是老天爺想發給我們的真正功課。

熱門點閱》

► 「核酸PCR」檢驗量能難提升 主事者被綁上沈重的政治包袱(李卓穎黃韻如、蔡牧勳葉庭育

► ET民調》單驥/疫情來勢洶洶 民衆在意疫苗、篩檢、紓困

陳建仁/臺灣防疫的成功關鍵與未來挑戰

新冠疫情持續升溫 「減災」或「歸零」 哪條路是臺灣最佳方向?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