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購物會抑鬱?疫情期間我們爲什麼會"忍不住"買東西
漲知識 | 不購物會抑鬱?疫情期間我們爲什麼會"忍不住"買東西(來源:本站科技)
文/阿倫
全面復工和開學還未到來,宅在家中的這段時間裡,除了屯米屯面屯口罩之外,你是否驚歎自己不知不覺竟然剁手了這麼多東西?(iPad、化妝品、遊戲機、廚具、新衣服等,用視頻或漫畫展現)
其實,不止是你,難以抑制的購買慾正感染着受疫情影響的每一個人。
以剛剛過去的天貓三八女王節爲例,美妝產品首日成交量就超越去年三日總和,三明治機首小時成交額度較去年同比增長1500%,廚師機前38分鐘成交量超去年全天,蒸汽拖把首小時成交同比增長380%。根據Gfk消費者信心研究,2020年2月以來超過40%的消費者更加頻繁地線上購物,在疫情期間,三到五線城市消費羣體首次網購的人數是一線城市的兩倍。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我們在疫情期間會難以剋制地消費這麼多東西呢?
早在2005年,南阿拉巴馬大學的朱莉·斯內特和新奧爾良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就曾在颶風卡特里娜席捲美國南部之後對受害者在災後的消費行爲進行分析,得出了災難與消費行爲之間的關係:災難事件導致人們對生活失去原有的掌控力以及財產損失,從而導致壓力,壓力導致輕微的抑鬱情緒,從而誘發消費行爲以緩解焦慮和壓力。
“一個月沒有喝奶茶和打卡網紅餐廳了,那就買臺電烤箱來獎勵自己吧。”
疫情這樣全民性的災難事件減少了我們獲得快樂的渠道,增加了我們對“特定快樂來源的敏感度”,即使這些物品並不在我們的消費計劃之內,也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以“補償”、“獎勵”爲理由按下付款按鈕。
另一方面,疫情結束的具體時間無法掌控,我們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脫離了正常的軌道,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可能隨之而來的經濟變化又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的衝動性消費除了轉移對焦慮的注意力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企圖通過消費找回對生活的掌控。
然而,這樣的衝動性消費和補償性消費除了讓我們錢包空空,家中堆滿用不上的東西之外,不僅不能有效地緩解焦慮,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購買行爲所帶來的短期安慰可能引發強迫性購買,從而產生越來越多不必要的消費,最終引發購物成癮,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對個人財務和心理狀況造成傷害。
所以,如果疫情真的讓你焦慮不安,不如嘗試讀幾本好書,學習一個新的技能,這樣,至少不會讓你在疫情結束以後面對堆滿的房間和透支的花唄默默流淚。